竹黑粉病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5:53 |
竹黑粉病又稱黑穗病為竹子常見病害之一。 竹黑粉病主要為害春梢和筍(或嫩竹),造成春梢和嫩竹枯死(或退筍)。在發病重的竹林,如江蘇金壇縣毛金竹發病株率高達89%,由于連年春梢大量枯死,致使發筍量顯著減少,竹林明顯衰敗。 【分布】 在國內分布很廣,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貴州、云南、四川、陜西和臺灣等省均有發生。 【癥狀】 病株在春天當芽萌動伸長時,或在新梢放葉前,整個芽或新梢頂端稍肥大,葉鞘外部呈淡紫紅色(與健株的芽或嫩梢明顯不同),不久葉鞘開裂,露出黑粉。發病部逐漸向下延伸,使整個新梢(或芽)布滿黑粉并枯死。病株通常全株大多數春梢(芽)發病,嚴重的竹林似火燒一般枯黃。病株連年發病后小枝呈叢生現象。筍(嫩竹)發病初,外表失去光澤和新鮮感,筍籜逐漸張開,端部露出黑粉,并漸向下延伸,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 本病由白井黑粉菌(Ustilago shiraiana P.Henn)引起。病株梢端的黑粉是病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初期孢子堆常呈半膠結狀,以后隨著孢子的成熟逐漸疏松飛散。厚垣孢子暗褐色,單胞,一般為圓球形,外壁有細微刺痕,在電鏡下有明顯的網狀斑痕微突。直徑為5.4~11.0μm。 苗木網,m.cqhuayin.com 成熟的厚垣孢子無休眠期,立即可萌發。厚垣孢子萌發時不產生明顯的擔子,只形成一個很短的芽管,然后從芽管上連續地以芽殖方式產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成熟后很容易脫落分散。 厚垣孢子在10~28℃下都能萌發,但以20~24℃為最適;在相對濕度93%時開始萌發,98%~100%時萌發率最高。在適宜的條件下2小時即開始萌發,10小時達萌發高峰。成熟的厚坦孢子一個月后即喪失萌發能力。 【發病規律】 竹黑粉病菌的寄主,主要是剛竹屬(Phyllostachys)中的一些竹種,如毛竹(P.pubescens)、淡竹(P.glauca)、水竹(P.heteroclada)、桂竹(P.bambusoides)、剛竹(P.viridis)、毛金竹(P.nigra var.henonic)、甜竹(P.flexuosa)、紅殼竹(P.iridencens)、人面竹(P.aurea)等,還有青籬竹屬(Arundinaria)的少數竹種和箭竹等。 病竹多數從下到上的側枝全部發病,少數病株頂部側枝不發病或部分側枝上部的春梢不一定都發病。這些病株中,下部側枝(或小枝)發病較重,向上逐漸減輕。病竹一般每年春梢連年發病,但第二次萌發的新梢(6月后)多不發病,所以該病一年只發生一次。病株(或筍)常成簇出現,多數竹鞭相連。跳鞭或淺鞭上的筍容易受侵染發病,可見病菌可能從幼小的筍芽或鞭芽侵入,以后菌絲追隨幼嫩的梢端(或鞭端)生長,成為系統侵染性病害。一般老竹林發病多于新造竹林。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防治措施】 對竹黑粉病的防治應在發病初,在黑粉(厚垣孢子)飛散前,把病竹(筍)連竹鞭一起挖除。新造竹林避免在病竹林內取用母竹。老竹林應結合撫育管理,每隔數年進行壓土,加厚竹林的表土層,減少跳鞭和淺土鞭,這樣既有利于竹林的生長,又可減少發病。 |
上一篇:近期幾種花木病蟲害的防治 下一篇: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