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矢尖蚧的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6:35 |
柑橘矢尖蚧為柑橘常見蟲害。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形態特征 雌成蟲蚧殼黃褐色或棕褐色,邊緣灰白色,長2.8-3.5毫米,寬1-1.2毫米,前端尖,后端寬,末端呈弧形,介殼中央有1條隆起的縱脊,兩側有向前斜伸的橫紋,似箭形。殼點2個,淡黃色至黃褐色,附著于介殼的前端。雌成蟲體長形,橙黃色,長約2.5毫米,胸部長,腹部短。觸角位于前端,退化成一瘤狀突起,上面各生長毛1根。 雄蟲介殼狹長,長1.3-1.6毫米,粉白色,棉絮狀,殼背上有3條縱隆起線。殼點1個,淡黃色,位于前端。蟲體橙黃色,長約0.5毫米,翅1對,翅展約1.7毫米。 卵橙黃色,橢圓形,長約0.2毫米。若蟲一齡若蟲橙黃色,草鞋形,有觸角1對,足3對,均較發達,體末有1對長毛。 二齡若蟲為扁橢圓形,淡橙黃色或淡黃色,觸角及足均消失。蛹長約0.4毫米,長形,橙黃色,末端交尾器顯著地突出于體外。 發生規律 矢尖蚧在陜西和甘肅每年發生2代,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每年發生2-3代,廣東、廣西、福建每年發生3-4代。以雌成蟲越冬為主,少數以若蟲和蛹越冬。越冬雌成蚧在日均溫上升到19℃以上時開始產卵于母體下,產下的卵一般在2-3小時內孵化,初孵若蟲在經過1-2小時的爬行后即固定下來,刺入寄主組織為害。雌若蟲多分散為害,經3齡后直接變為雌成蟲;雄若蟲則常聚集于葉背為害,2齡后變為預蛹,再經蛹變為成蟲。在重慶,各代一齡若蟲高峰期分別出現在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在福建沙縣,各代若蟲盛發期分別出現在5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上旬。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矢尖蚧重要天敵有:矢尖蚧黃蚜小蜂、金黃蚜小蜂、豹紋花翅蚜小蜂、日本方頭甲、整胸寡節瓢蟲、紅點唇瓢蟲和晉草蛉等。此外,我國已發現的天敵還有湖北紅點唇瓢蟲、中原寡節瓢蟲、四川寡節瓢蟲、閃藍紅點唇瓢蟲、紅點唇瓢蟲、圓斑彎葉瓢蟲、五指山引隱勢瓢蟲、黑緣紅瓢蟲、寬綠唇瓢蟲、細緣唇瓢蟲、阿里山唇瓢蟲、雙斑唇瓢蟲、黑背唇瓢蟲、黑背小瓢蟲、雙帶巨角跳小蜂、長緣毛蚜小蜂、短緣毛蚜小蜂、長纓恩蚜小蜂、鏃盾蚧黃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可能重寄生)、輪盾蚧長角跳小蜂、盾蚧寡節跳小蜂、日光蜂、紅頭菌、黑色寄生菌、細毛長須螨及蜘蛛等。 防治方法 根據果園中矢尖蚧的發生情況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少數橘樹上新發生矢尖蚧時,應采用徹底剪除蟲枝(或整株砍伐)燒毀再加噴藥的根治措施;對于近來新發生而已經擴散開的橘區,應對其是否有重要的天敵存在進行調查,缺少時從外地引入;對于嚴重發生的柑橘園(早春越冬雌成蚧在每梢2.5頭以上),在注意保護天敵的同時,可重點在春季清園和第一代一齡若蟲高峰期進行藥劑防治;對于早春越冬雌成蚧在每梢0.5-2.5頭的一般發生園,可在第一代一齡若蟲高峰期進行1次藥劑防治;而對早春越冬雌成蚧在每梢0.5頭以下的輕發園,則不必針對矢尖蚧進行藥劑防治。防治矢尖蚧的藥劑種類和濃度可參照褐圓蚧的防治方法。另外,在晴天氣溫較高時也可噴2.5%的紅薯淀粉液(2.5千克紅薯淀粉加水20千克調成糊狀,然后加入80千克沸水充分攪拌,冷卻后及時使用)。 |
上一篇:江蘇鹽城市大樹打吊針防蟲害 下一篇:苗木侵染性病害的防治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