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樹疔病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6:35 |
癥狀 杏疔病又稱杏黃病、紅腫病。主要為害新梢、葉片;也可為害花和果實。新梢染病,節間縮短,其上葉片變黃,變厚,葉肉增厚,從葉柄開始向葉脈擴展,以后葉脈變為紅褐色,葉內呈暗綠色,變厚,并在葉正反兩面散生許多小紅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從小紅點中涌出淡黃色孢子角,卷曲成短毛狀或在葉面上混合成黃色膠層。葉片染病,葉柄變短,變粗,基部腫脹,節間縮短。7月以后黃葉漸干枯,變為褐色,質地變硬,卷曲折合呈架形,8月以后病葉變黑,質脆易碎,葉背面散生小黑點,即子囊殼。黑葉于樹上經久落,病枝結果少或不結果。花染病,病花不多易開放,花苞增大,花萼、花瓣不易脫落。果實染病,生長停滯,果面生淡黃色病斑,生有紅褐色小粒點,病果后期干縮脫落或掛在樹上。 病原 Polystigma deformans Syd.稱杏疔座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座生于葉內,擴散型,橙黃色,上生黑色圓點狀雄器,大小163.8~352.8×239.4~378微米,性孢子線形,彎曲,單胞,無色,大小18.6~45.5×0.6~1.1微米,子囊殼近球形,大小252~315×239~327微米,子囊棍棒形,內生8個子囊孢子,大小91~112×12.4~16.5微米;子囊孢子單胸無色、橢圓形,大小13~17×4~7微米。子囊孢子在水中很易萌發,經2小時可長出芽管,后生褐色薄膜或附著器侵入。子囊孢子的萌發力較易喪失。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子囊殼在病葉內越冬,春季從子囊殼中彈射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到幼芽上,條件適宜時萌發侵入,隨新葉生長在組織中蔓延;分生了解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子囊孢子在一年中只侵染一次,無再侵染。5月間出現癥狀,10月間葉變黑,并在葉背產生子囊越冬。 防治方法 (1)5~6月間及時剪除病葉、病梢,集中燒毀。 (2)5月間摘除病芽、病葉,如果全面清除病枝病葉有困難的,可在杏樹展葉期噴1:1.5:200倍式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膠懸劑400~500倍液(保定農藥廠)、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效果良好,連續堅持數年可基本消滅或控制杏疔病為害。 |
上一篇:湖南炎陵縣:一枝黃花“現身”(圖) 下一篇:防治天牛要實行綜合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