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病蟲害及其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7:13 |
一, 刺槐紫紋羽病 分布 河南省各地均有分布。 寄主 刺槐。 癥狀 該病由苗木到大樹都可侵染致病。在林內往往形成塊狀發病區,中心病株由數株到數十株。病原菌先侵染幼嫩細根,夏季腐爛。細根病后,蔓延側根和主根。大根皮層腐爛后,多自木質部剝離,皮層外有紫紅色菌絲層,菌絲體常糾結成突起的菌核,菌絲常順主根蔓延至地上部分根莖10cm左右處,形成紫紅色的皮鞘環抱樹干。夏季表面出現白色子實體(即擔子孢子),染病輕的,根和干莖有菌絲層,樹冠正常;受害重的,葉形變小發黃,發芽遲而弱,最后由于根部腐爛,樹冠枯死或風倒。 病原 Helicabasidium monpa Tanaka,屬擔子菌綱,木耳目。是一種兼性寄生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并通過土壤與寄主根部接觸供菌絲及菌核(非擔子孢子)傳播蔓延。 發病規律 該病是一種慢性病,不限季節,隨時發生,而以初夏雨季發病較重。土壤瘠薄的山地或河灘沙地,郁閉度大的林分發病率都較高,樹木生長健壯發病率低。 防治措施 1、加強撫育管理,做好刺槐林的修枝間伐工作,避免郁閉度過大,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 2、改善林分衛生狀況,清除病腐木及腐爛病根,再用石灰、硫磺粉、氯化苦、福爾馬林、黑礬、賽力散等農藥進行土壤消毒。 3、苗根消毒:對可疑帶菌苗木用0.1%CuSo4溶液浸三小時,或以20%石灰水浸半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后栽植。 4、在七月底至八月中旬將發病林木表土挖出,以露出樹根為宜,撒入石灰粉或灌入石灰乳(小樹每株用石灰0.5~1斤,大樹1~2斤),然后覆土。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二, 刺槐尺蠖 學名 Napocheima robiniae Chu 鱗翅目,尺蛾科。 分布 許昌、洛寧縣、宜陽縣、民權縣、濟源市、內黃縣等地。 寄主 刺槐、香椿、苦楝、臭椿、楊樹、楸樹、櫟樹、蘋果、梨、桃、棗、板栗、核桃等多種林木和果樹。突發性強,常在短短幾天內將葉片吃光,整片林地似火燒狀。 形態特征 成蟲雌雄差異很大。雄蟲體長16~18mm,翅展35~44mm,體棕色。觸角雙櫛狀,軸灰白色,櫛齒棕色。胸部、腹部深棕色,具長毛,尤以胸部和腹面毛甚長,可掩蓋足部脛節。前翅黃棕色,外橫線和內橫線黑色彎曲,形成前寬后窄的中帶,內外橫線外側均有白色鑲邊。前后翅中室上有1個小黑點。后翅灰黃色,中室上小黑點外有2條灰黑色橫線。雌蟲無翅,體長12~14mm,體土黃色,密布絨毛。足與觸角色較深,觸角絲狀。卵圓筒形,暗褐色,近孵化時黑褐色。幼蟲老熟時體長45mm左右,胴部淡黃色,背線、亞背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和亞腹線灰褐色或紫褐色,各線邊緣為淡黑色;氣門線黃白色,腹線淡黃色。氣門黑色,圓形。腹部第8節背面有l對深黃色突起。 生物學特性 河南省l年發生1代,以蛹在表土層內結土繭越冬。翌春2月下旬成蟲開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羽化盛期,4月下旬羽化結束。成蟲羽化受到氣溫影響較大,山區林間成蟲羽化可延續到4月下旬,成蟲發生期長達50多天,雌蛾羽化后沿樹干爬至樹稍部,與雄蟲交尾后,即產卵,卵產在刺槐一年生的枝稍陰面。4月上旬卵開始孵化,中旬進入盛期,下旬孵化結束。先后20余天,4月上旬至6月下旬為幼蟲期。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幼蟲為害期。5月中旬幼蟲開始下樹,5月下旬為下樹盛期,6月上、中旬結束。老熟幼蟲下撥在土縫或疏松的土壤中結繭,入土深度以3-6cm為多見。水平分布,以距樹干30 cm范圍內為最多。蛹前期約40天左右,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化蛹越冬。蛹期達8個多月。 成蟲耐寒性強,地表剛解凍便羽化出土,雄蛾白天靜伏于樹干或草叢中,從傍晚至22時為最活躍期,具趨光性,平均壽命10天以上。多次交尾,平均每天雄蛾交尾5-6次,最多達11次。雌蛾羽化當時即可交尾,1生只交尾1次。兼夜即可產卵結束。卵期10-12天。但卵期受氣溫影響較大。如3月10日產的卵,平均氣溫一直處于10℃,則卵期為31天。如3月31日產的卵,平均氣溫一直處于16℃的條件下,則卵期僅為15天。時間相差1倍。平均產卵量462粒,最多920粒,平均孵化率89%,雌雄比2:1,雌蟲壽命4-5天,最長9天,雄蟲壽命3-4天,最長6天。 幼蟲共6齡。1-3齡期,食量小,抗藥性弱;4齡食量猛增,抗藥性強。初卵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隨風擴散。故擴散蔓延快。初卵幼蟲具有48小時以上的耐饑能力。幼蟲日夜取食為害,受驚急速落地,過后上樹繼續為害。 天敵黑卵蜂、廣肩步甲、寄蠅、小繭蜂、胡蜂、土蜂、麻雀、大山雀、白僵菌等。 防治措施 1、營造混交林是防治 刺槐尺蠖的有效途徑。 2、越冬蛹羽化前挖樹盤消滅蛹。 3、幼蟲危害期搖樹或震枝,使蟲吐絲下垂墜地,集中處理;或于各代幼蟲吐絲下地準備化蛹時,人工收集殺死。 4、1-2齡幼蟲期噴1000倍的25%滅幼脲1 號膠懸劑,或飛機超低容量300g/hm2噴灑25%滅幼脲 Ⅲ 號,或于較高齡幼蟲期噴500~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108以上的BT乳劑。 5、地面防治可噴灑4000倍菊殺乳油,或4000倍的20%滅掃利乳油等毒殺幼蟲。 6、保護胡蜂、土蜂、寄生蜂、麻雀等 天敵,保護林間生物多樣性。 還有刺槐外斑尺蠖 、桑褶翅尺蠖 、木橑尺蛾防治方法與刺槐尺蠖相類似。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三, 雙齒長蠹蟲 學名 Heterobostrychus hamatipeunis Lewis 鞘翅目,長蠹蟲科。 分布 安陽、開封、鄭州、許昌、信陽、光山等市地縣。 寄主 刺槐、櫟樹、榆樹等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12mm,赤褐色。頭部具細顆粒狀突起。觸角褐色,球狀部3節。前胸背板前緣呈弧狀凹入,前緣角有l個較大的齒狀突起,背面前半部密布鋸齒狀突起,兩側的齒較大,后半部的突起呈顆粒狀。鞘翅具刻點溝,后端傾斜面的中央,雄蟲各翅有1個棘狀突起,十分顯著,雌蟲僅微微隆起。 生物學特性 成蟲有趨光性,6~7月出現,鉆進木材縫隙或孔洞中,或咬l個產卵窩,將卵產于其中。幼蟲孵化后,沿木材縱向蛀坑道。坑道彎曲,并互相交錯,長達30cm左右,其中充滿粉狀排泄物,一般不排出孔外。 防治措施 1、制成的家具必須進行油漆,封塞木材導管,避免產卵。 2、發現木材用具受害時,可用煤油或80%敵敵畏100倍液涂抹或噴灑,殺死其中活蟲。 3、大量木材受害時,可用氰酸氣、或二硫化碳熏殺。 4、對于工藝價值高的用具,可加熱處理。 四, 家茸天牛 學名: 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 分布:河南省的安陽、開封、鄭州、許昌、南陽等市的內黃、開封、許昌、宛城等處發生。 寄主與危害:刺槐、楊、柳、榆等多種林木。以刺槐做椽木,為害較重,常造成房倒屋塌。 形態特征 成蟲 體長13-18mm,寬3-5mm。全體褐色,全身密被黃色絨毛。雌蟲觸角短于體長,雄蟲觸角長與體長。前胸近球形,額中央有一淺縱溝,雌蟲無。小盾片半圓形,灰黃色。 卵 長橢圓形,一頭鈍,另端尖、灰黃色。 幼蟲 體長20mm,頭部黑褐色,體黃白色,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褐色,近前緣有一黃褐色橫帶,分為四段,后方非骨化部分呈白色,近“山”字形。胸足3對退化,呈針狀。 蛹 淺黃褐色,觸角自中足下部迂回,體長15-19mm。 生物學特性 河南省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干內過冬。來年3月恢復活動,在皮層下木質部鉆蛀扁寬的蟲道,并將碎屑排出孔外。幼蟲危害至4月下旬和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有趨光性,喜產卵于直徑3cm以上的椽材邊縫內,以冬春季節采伐的枝干上最易著卵。未經剝皮或采伐后為充分干燥的木材亦可產卵。卵散產,卵期10天左右。幼蟲孵化后,鉆入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蛀成不規則的蟲道,危害至11月份過冬。用新采伐的刺槐做椽木,最易遭受危害,如不防治,不到幾年,即被蛀食一空,房倒屋塌,目前是刺槐產區的一種嚴重病害。。 防治措施 1 對于冬春季新采伐的木材,一定要進行剝皮或侵泡處理,有時也可埋入糞肥中漚兩個月,可避免成蟲產卵。 2 對已蓋好的房子,如椽材上發現幼蟲危害,可噴5%敵敵畏煤油乳劑(40%敵敵畏1份,煤油7份),噴后關閉門窗,經一晝夜,熏殺效果較好。 3 4月份以前,徹底清除采伐后的碎枝斷梢,對未處理的可集中起來噴灑30%氟鈴辛乳油1500-3000倍液,噴后用塑料薄膜封蓋10-15天,效果較好。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五, 刺槐種子小蜂 學名 Bruchophagus Philorobiniae Liao 膜翅目,廣肩小蜂科。 分布 河南的開封、商丘、民權、濟源、尉氏等市縣均有分布。 寄主 刺槐、檸條。 形態特征 成蟲 雌蟲體長2~3mm、雄蟲1.5~2.6mm,體黑色有金屬光澤。復眼大,橢圓形,紅褐色。前翅緣脈及下方略有云斑,產卵管鞘明顯突出。卵 長0.2mm,紡錘形,一端具有兩倍于卵體長的細柄。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8~3.8mm,乳白色,彎曲,具褐色大額。蛹 體長2~4mm,乳白色,蛹外被有一層膜。 生物學特性 刺槐種子小蜂在河南省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種子內越冬。4月上旬至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成蟲羽化后即行交尾、產卵。第1代幼蟲出現于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第1代幼蟲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現第一代成蟲, 6月下旬~7月中旬出現第二代幼蟲,并以此代幼蟲越冬。 成蟲每年出現期雖然略有不同,但顯然與種子形成期相吻合,將卵產于剛形成的刺槐種子子葉內,被產過卵的種莢表面可見到黃色膠點。成蟲羽化多集中在清晨至中午,其中以10時為最多,成蟲羽化的當天,進行交尾、產卵。飛翔力弱,夜晚不活動。越冬代成蟲壽命2~8天,平均5.9天;第一代2~6天,平均3.3天。成蟲用產卵管刺透種莢,將卵產于種子子葉壁上。以成蟲羽化后的第2天、第3天產卵最多。越冬代所產過卵的種莢表面可見到黃色膠點,而第一代成蟲產過卵的種莢可見到1個黃點。雌成蟲也有未經交尾可以產卵,但下代羽化出的成蟲全為雄性。幼蟲取食種子子葉而不傷及種皮。被害種莢逐漸變色并出現斑點。一般被害的種子肥大,表面凸凹不平,顏色灰暗而無光澤,多數被害種子內1粒1頭,但也有極少數為2頭。幼蟲不轉移危害,一生僅危害1粒種子。疏林地、散生林和孤立木發生較嚴重。越冬代平均蛹歷期11.1天;第一代蛹歷期平均5.5天。蛹初期為乳白色,后期變為黑色。 防治措施 1、調運種子,必須嚴格實行檢疫。 2、結合采種,及時清除被害果和種子,減少林間蟲源。 3、種子貯藏期或外調種子應進行熏蒸處理,在種子含水量不超過10%的常溫條件下,用氯化苦30克/m3,熏蒸80小時;或用溴甲烷、硫酰氟30克/m3熏蒸72小時。 4、大面積母樹林,在成蟲羽化盛期,噴灑50%殺螟松乳油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3000倍液,毒殺成蟲。 5、播種前用80~100℃熱水燙種1~3分鐘,或用10~20%食鹽水漂選。 6、冬季徹底摘除留在樹上帶蟲的莢角,清除越冬幼蟲。 六, 綠芫菁 學名 Lytta caraganae Pallas 鞘翅目,芫青科 別名 金綠芫菁,青蟲,相思蟲,青娘子。 分布 新縣、羅山、信陽、南陽、尉氏、開封、中牟、鄭州、汝陽等縣市。 寄主 國槐、紫穗槐、刺槐等。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1~21mm,體寬3~6mm。體藍綠色,具紫色金屬光澤,有的個體鞘翅有金綠色光譯。頭部光亮,有稀疏細刻點,額前部中央有1個橘紅色小斑紋。觸角黑色,念珠狀。前胸背板寬大于長,背中溝明顯,后橫溝深。頭及前胸背板具稀疏細刻點。鞘翅具皺狀刻點,凸凹不平。體腹面及足均具短微毛。 發生規律 河南省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土中越冬。次年化蛹,5~8月間出現成蟲,危害槐樹葉片,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有假死性和群集性,產卵于土中,幼蟲生活于土中,以蝗卵為食。 防治措施 1、清晨人工捕殺成蟲。 2、2.5%溴氰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或菊殺乳油2000倍液等滅殺成蟲。 |
上一篇:馬鞭草根腐病防治 下一篇:國槐球堅蚧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