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草絲核菌根腐病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7:17 |
絲核菌根腐病是紅豆草上重要病害,世界性分布,我國各種植區廣泛發生,造成紅豆草苗期立枯病。 癥狀 在幼苗階段引起猝倒癥,還引起成株期的根潰瘍、芽腐、根頸腐爛、莖基腐以及莖和葉的枯萎等癥狀。 猝倒癥狀在幼苗出土前后均可發生,但以出土后多見。幼苗的莖基部和根變為褐色,嚴重時折倒死亡。 根部被侵染后,形成橢圓形,凹陷的潰湯斑,黃褐色至褐色,病斑邊緣的顏色較深。冬季病原菌不再活躍生長時,愈合的病斑變黑。若病斑環繞根一周,植株將死掉;若未環繞根一周,新根將在秋天長出,并維持植株生長直到次年。根部的潰瘍斑往往發生在側根生出之處,根頸染病,褐色病斑首先出現在頸芽和新抽生的幼枝的地下部,造成芽和新枝死亡,并阻礙新芽再生,根頸本身也可腐爛。 葉和莖受到侵染后,出現灰色并帶暗紅色和褐色邊緣的病斑,形狀不規則,病組織很快呈水漬狀崩解,數日內蔓延到許多植株上。病葉死后常因菌絲體粘結而貼附在附近的枝莖和葉子上,這是本病的一個特征。死組織呈深褐色至黑色,莖被病斑環繞而死亡,表現與炭疽病相似,但絲核菌病斑沒有藍黑色及由分生孢子盤生出的剛毛。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真菌。初生菌絲無色,直徑4.98-8.71μm,全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處多縊縮,并具1隔瘼,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后糾結成菌核。功菌核初白色,后變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5mm。菌絲生長最低4℃,最高32-33℃。最適23℃-34℃,停止生長,菌核形成適溫23-28℃。 發病特點 病菌以菌核在病殘組織以及土壤中越冬,帶菌種子是遠距離傳播途徑。草地的土壤濕度大,含水量高時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 (2)加強草地管理。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性;合理澆水,雨季注意排水;田間發現葉枯癥狀,應及時刈割,減少為害。 (3)種子處理。 播種前精選種子,并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 苗木網,m.cqhuayin.com (4)藥劑防治。 科研地、留種地可用以下藥物保護,如75%百菌清500-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倍液;40%立枯靈水劑灌地,以滲入土層4-6cm為度;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70%敵克松可溶性粉700-1000倍液等藥劑。 |
上一篇:三色堇瘡痂病防治方法 下一篇:花草苗木的若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