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成蟲:雌體近球形,長4.5mm,寬3.8mm,高3.5mm,前、側面上部凹入,后面近垂直。初期介殼軟黃褐色,后期硬化紅褐至黑褐色,表面有極薄的蠟粉,背中線兩側各具l縱列不甚規則的小凹點,殼邊平削與枝接觸處有白蠟粉。雄體長1.5-2mm,翅展5.5mm,頭胸赤褐,腹部淡黃褐色。觸角絲狀10節,生黃白短毛。前翅發達白色半透明,后翅特化為平衡棒。性刺基部兩側各具1條白色長蠟絲。 卵:橢圓形,長0.3mm、寬0.2mm,附有白蠟粉,初白色漸變粉紅。 若蟲:初孵若蟲長橢圓形,扁平,長0.5mm,淡褐至粉紅色被白粉;觸角絲狀6節;眼紅色;足發達;體背面可見10節,腹面13節,腹未有2個小突起,各生1根長毛。固著后體側分泌出彎曲的白蠟絲覆蓋于體背,不易見到蟲體。越冬后雌雄分化,雌體卵圓形,背面隆起呈半球形,淡黃褐色有數條紫黑橫紋。雄瘦小橢圓形,背稍隆起。僅雄有蛹。 蛹:長1.8mm赤褐色;繭長橢圓形灰白半透明,扁平背面略拱,有2條縱溝及數條橫脊,末端有1橫縫。
【發生規律】 一年生1代,以2齡若蟲在枝上越冬,外覆有蠟被。3月中旬開始從蠟被里脫出另找固定點,而后雌雄分化。雄若蟲4月上旬開始分泌蠟繭化蛹。4月中旬開始羽化交配,交配后雌蟲迅速膨大。5月中旬前后為產卵盛期。每雌一般產卵千余粒。卵期7天左右。5月下旬-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初孵若蟲分散到枝、葉背為害,落葉前葉上的蟲轉回枝上。以葉痕和縫隙處居多,此時若蟲發育極慢,越冬前脫1次皮,10月中旬后以2齡若蟲于蠟被下越冬。雌雄比3:1。雌蟲壽命2天左右,可與數頭雌蟲交配。未交配的雌蟲產的卵亦能孵化。全年4月下旬-5月中旬為害最盛。【防治方法】 (1)加強綜合管理,使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蟲能力。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2)剪除蚧蟲嚴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敵飛出后再行燒毀。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蟲。 (3)保護引放天敵。主要天敵是黑緣紅瓢蟲和寄生蜂。 (4)藥劑防治以若蟲分散轉移期施藥最佳,蟲體介殼,抗藥力最弱。可用40%樂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25%亞胺硫磷或殺蟲凈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礦物油乳劑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劑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學農藥和礦物油乳劑混用效果更好,對已分泌蠟質或蠟殼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劑配比為燒堿2:松香3:水10。 特效藥劑:狂殺蚧對介殼蟲的成蟲、幼蟲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成蟲使用800-1000倍液,防治幼蟲使用1000-1500倍液,一般一次使用即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