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與文人園林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30 13:23 |
鐘國的古代思想體系,具有非常實用的功能。儒道佛互補是古代思想理論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倡導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為鋪,構成了一個復雜開放的互補系統。士人們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各取所需,謀求當官者可用孔孟之理來勉勵求進,而圖求隱逸者亦可從老莊禪道里尋求慰藉。禪宗學說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組分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補充,二者皆注重內省、拒絕物欲誘惑。這些正好能給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禪學中有五法門和四禪定,五法門既為調息、不凈、慈悲、因緣和念佛。調息既讓修行者靜數呼吸,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進行默思瞑想;不靜通過觀察不潔凈之物,靜思其變化因由,以抑制內心欲望的擴張;慈悲則為觀察美好的事物,求得歡愉寧靜的心境,以抑制內心的忿怒、嫉妒、仇恨;因緣是對一切事物都用理智、冷靜的態度來分析,求得正確的解悟,用理性來戰勝欲念的產生和行為的偏激,念佛則通過觀想佛的姿態、贊頌它的名號,以擺脫恐懼、戰勝欲念,以達到清靜平和的心境。四禪定就是坐禪修行的四個階段。在“初禪”階段,能排除煩惱欲望的干擾,得到一種從煩囂的現實中脫身而出的喜悅; 在“二禪”階段,這種喜悅逐漸純化,成為身心的一種自然屬性;在“三禪”階段,這種還帶有外在物色彩的喜悅消失了,只留下內在的、純凈的、自然的樂趣,一種平靜適意的樂趣,而到了“四禪”,這種樂趣也歸于無有,人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得到了澄澈透明的智慧。 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得以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學經卷,使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梁普通年(公元520—526年)中,南天竺菩提達摩渡海東來,先后到洛陽等地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等,慧可師從達摩六年,得《楞伽經》四卷,后傳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隱居靜坐,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九年,得其衣法。道信主張“坐禪守一”,并傳法于弘忍。弘忍世稱五祖,幼年隨道信出家,傳承道信衣法,聚徒講習,受法者達七百余人,當時稱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創了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后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慧安、智洗等。道信另一弟子法融橫出一枝,在金陵牛頭山開法,世稱其法系為牛頭禪,但傳數代而絕。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據說當時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以呈見解。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并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歸創立南宗,神秀于弘忍圓寂后弘禪立北宗,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以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故又稱佛心宗。禪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即人人本來具有的心性,以徹見此心性而成佛。其依據主要來源于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達摩的禪法是圍繞著“安心”而展開的,把入道的途徑分成“理入”和“行入”兩種,合稱為“二入”。“行入”又分成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故稱“四行”。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忘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忘歸真,修一種心如墻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四行即根據這個道理來發起行動、泯冤親愛等苦樂得失,無所愿樂,無所貪求,安心無為,任運與法性之理相稱而行,屬于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續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也是禪宗的根本思想。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達摩說過“安心無為,形隨運轉。”慧能也說:“但行直心,不著法相。”后世禪家便把這種禪的意味滲透在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構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 二、士人與南禪宗 中國人對佛教思想的接受并非完全被動的,而是經過一番思考、選擇,使其朝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自東漢安世高譯經始,印度佛教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便陸續介紹到中國。安世高傳譯的主要是小乘經典,另有支婁迦?—派則系統地介紹了大乘佛教思想。小乘佛教宣傳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最早在中國佛教徒中引起反響,但即興即滅,影響很快就消退了。相反,大乘佛都則滋生繁茂、源源不斷,成為中國佛教的正統和主流,應該說,中國佛教徒作出這樣的抉擇,并非偶然,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移植,首先都必須得到本民族知識分子的認可,經過他們的選擇、吸收和傳播,才能在這個社會里站住腳跟,因為知識分子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濟度眾生,“入世”、“救世”的思想,和中國士大夫經世濟民、兼善天下的傳統如出一轍。這就是大乘佛教思想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深層原因。在中國佛教走過的思想歷程中,大致經歷了漢魏兩晉“比附黃老,迎合玄學”的階段;南北朝“學派林立、異說分呈”的階段;以至隋唐“融合貫通、判教創宗”使中國佛教思想臻于成熟。爾后士大夫階層選擇了禪宗,強調“自覺”、“頓悟”,不離日常生活。底層民眾則選擇了方便易行的凈土宗,提倡稱名念佛,死后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名宗歸禪、禪凈一致”逐漸成為后期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苗木網,m.cqhuayin.com 唐代初期,自唐太宗實行“貞觀之治”之后,唐王朝的鼎盛時代開始了,富裕風流、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開放流暢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由開明的仕進方式,自由自在的言論條件,使整個社會處在一種恢弘自豪、開朗奔放的氣氛之中,文人士大夫們心中充滿了事業上的自信心,蘊積著建立功名的熱情,孔子積極入世的思想,成為士入處世的主導思想,對現世成佛,坐禪苦行,求得解脫,當時的士大夫們是不太感興趣的。 然而安史之亂的鐵蹄,使士大夫們從生活的巔峰跌入萬丈深淵,世界在士大夫們面前變得狹小黑暗。這時,他們并不是用更真切地、清醒理智地頭腦面對現實,而是失望地轉身逃避現實,在彼岸世界里尋找寧靜與樂趣,“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閉”的悠哉游哉,深得士大夫階層的歡心,當然,佛教這種揭制情欲、甘守淡薄的日子是何等折磨人。難使士大夫們完全信服,投向 此文章共有3頁 1 2 3 (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夏季庭園花卉的應用 下一篇:園林的具體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