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白絹病的防治(圖)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病蟲防治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30 15:39 |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葉部病徵 苗木網,m.cqhuayin.com
白絹病形成菌核 苗木網,999miaomu.com
文心蘭白絹病 苗木網,m.cqhuayin.com
白絹病形成菌核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病原菌:分類: 無性世代 Deuteromycetes(不完全菌綱) Agonomycetales(無胞子菌目) Mycelialsterilia(無胞子菌科) Sclerotium(菌核屬) 有性世代 Basidiomycetes(擔子菌綱) Aphyllophorales(無折菌目) Corticiaceae(膏藥菌科)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Athelia 分布:病原菌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美國、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地中海沿岸、東南亞、中國及中國臺灣均有之。緯度雖高,但局部條件適合,北韓、日本及西伯利亞亦曾發生。 寄主:寄主多達100科500種以上,以豆科及菊科最多,其次為葫蘆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毛莨科、大戟科、玄參科及茄科。單子葉植物則以禾本科、百合科、鳶尾科及石蒜科為主。低等植物如苔蘚類亦有。寄主植物中有多種作物常發生白絹病,如大豆,花生、西紅柿、水稻苗、蘭花、百合、鳶尾、麒麟菊、宿根花卉的黃花、白花孔雀菊、洋桔梗及其它多種花卉。 形態:白絹病菌菌絲呈白色,分二型,大菌絲直線生長,每節細胞約5.7×60-100mm,有扣子體;小菌絲寬約2.5mm,生長較不規則。菌絲分枝增加并交織后形成白色菌核苞芽,發育成熟菌核之形狀為球形,橢圓形至數菌核合并而成之不規則形,深褐色,大小在直徑0.5-1.5mm左右。成熟菌核分外皮、皮層及髓,外皮含可抵抗不利環境之黑色素,外觀很像蘿卜或油菜種子,為存活于土壤或介質中之主要構造。有性世代在自然界中不易產生,需用人工誘導。擔子器棍棒狀,形成于分枝菌絲的頂端,上生2-4個擔子柄,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梨形或橢圓形,無色,單胞,平滑,大小約7.17±0.63×4.80±0.12mm。有性世代曾于我國蝴蝶蘭及寒蘭病株上發現。有性孢子無病原性。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診斷技術: 1. 植株失去生氣,垂頭喪氣。挖出后,地下部常有水漬斑,并有白色菌絲。其上常有白色黃色至褐色,大小有如蘿卜或油菜種子之菌核。 2. 幼苗常于地際部莖及葉片上發生軟化腐敗,亦有白色菌絲及菌核形成。 3. 介質表面及其中有白色菌絲及菌核。 生活史:本菌以菌核為主要存活之構造。室溫干燥下,可存活達5年以上,浸于水中亦可達3個月以上。菌絲則很容易崩解而消失。高溫下(50℃)菌核只能生存2小時左右,菌絲則不到15分鐘。本菌在病株殘體或土壤內有機質中則可行腐生生活,而長期存活。本菌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介質、有機質或人員機具之攜帶而傳播。帶病苗木及種球,宿根等則可行遠距離傳播。栽培介質中以蛇木最容易攜帶本病。潮濕時如肉眼可見其上有白色物,常為本菌之菌絲。進口介質,原封只開一小口,種植花卉后,亦有本病發生,可為遠距離傳播之例。其它生物性介質如、如稻谷稈、花生殼、玉米碎梗等堆積過久易為本菌污染而傳播。菌核遇溫度及濕度合宜時,發芽很快,侵入植物,產生白色菌絲,其后又產生菌核。 苗木網,999miaomu.com 發生生態:土壤或介質松軟時,病菌可于相當深的部位為害,而黏土則只能于表層發生,80%之菌核分布于土表下30公分之內。黏土中,土表7公分以下之菌核,幾乎不能發芽,埋太深菌核即死亡。在通氣良好的砂質土壤及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或介質,利于本菌之腐生生長,并增加病害發生嚴重性。病菌菌絲生長之溫度最低為8-9℃,最高42℃,最適宜為25-35℃之間。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21-30℃,低于或超過此溫度范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潮濕適合病菌的發育,土壤含水量在20%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隨含水量之增加菌核發芽率降低,但通入空氣后可得良好之發芽,此現象明顯與本菌之好氣性有關。漂浮于水面之菌核仍能造成嚴重之菱角白絹病。高空氣相對濕度對本病之發展非常重要,濕度飽和時,菌絲可向植株上方蔓延,反之則僅于地際部發生。種植花卉時,使用大量介質及有機質,其間有大量空隙,因此地下部之相對濕度及通氣甚高,故病菌侵入地下部植株,有時地面尚未見菌絲。本病的大發生往往是由于蘭花生長繁茂,已全部屏蔽盆面,或放置密度過高,溫室通風排水不良,造成微氣候中高空氣相對濕度所致。有機質(腐生基質)為本病猖獗最重要因素之一。未分解之有機質常發出揮發性氣體,促使菌核形爆發式發芽而侵害寄主,或提供病菌之食物及能源才能為害,并降低土壤酸堿度,提供病菌之有利環境。除此之外,尚可增加土壤通氣性與土壤表層之濕度。保存不當之有機質如稻谷稈、花生殼、玉米碎梗等堆積過久易為本菌污染而成為傳染源。已腐熟之有機質不易為本菌利用,且其中如有病菌亦會被?酵過程中產生之高熱殺死。綜而言之,于土表或接近土表處,白日29-35℃,夜晚不低于23℃,土質或介質松軟,含大量有機質,空氣濕度高,介質潮濕但未淹水,介質酸堿度在pH6以下,本病發生嚴重。各地四至十月梅雨、臺風季節溫度及濕度均高發病較嚴重,十月以后溫度下降,病勢即停滯。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盆花放置過密,遇溫度回升亦易誘發病害。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傳播途徑: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時抽菌絲發芽為害。在田間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源。’防治方法: 蘭花因為盆栽,白絹病問題較為單純,僅需考慮介質、種苗、盆具及管理。 一、 藥劑防治: 1. 50%脫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2. 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 3. 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藥液應噴及栽培基質,噴藥后應停止噴水5~7天)。 二、發現白絹病后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三、種植前,介質以蒸氣消毒,或使用0.6%尿素淋注后覆蓋一周消毒。 四、陽光充足地區或夏季,可將盆栽材料堆成25cm高(2.3×1.1m),覆蓋雙層透明塑料布行日光能殺菌。腐霉病菌、疫病菌、鐮孢菌及白絹病菌10日即可殺滅。春秋季則可減少堆積高度或延長處理時間。使用平面式陽光收集器(Flatsolarcollectors),視日光強度而定,白絹病菌及土香1日即可殺滅。立枯絲核菌及根瘤線蟲需2日。如此除白絹病外,尚可防治其它數種重要蘭花病害。處理后儲存于干燥干凈處。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五、除經洗凈并處理,不可使用水稻育苗盤育蘭苗或發病植株所遺之盆具種蘭花。 六、種苗消毒:種苗易攜帶本病成為初次感染源,故應向信譽卓越之公司采購,有疑慮時種植前應消毒,可用50%免賴地、50%福多寧或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后浸泡。 七、溫室必需保持通風良好,植株不可過密,避免微氣候中之濕度過高。 八、力行田間衛生:蘭花發病后應迅速隔離,拔出植株清理后以干凈介質重新栽植,灌注50%福多寧及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病株之介質及盆具應予銷毀。如發病嚴重,或不合經濟價值之蘭花則全部銷毀。注意澆水以免病菌隨水濺至健株。(記者 不詳)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白蘭花病蟲害防治 下一篇:春季花卉幼苗期主要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