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約前340-前期278),戰國時偉大詩人。名平,字原,號靈均,又名正則。楚國人。 《史記.屈原列傳》稱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舊官僚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他為之依靠的楚懷王又昏聵無能,忠奸不辯。結果信讒言而怒遷于他。到楚頃襄王時,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長期流放于沅湘一帶。屈原遭遇窮困,但其志不變,其行更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因將愁苦而終窮!” 他將這種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多種香花異草加以表達,觸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將這種比興手法作了新的發展,這就將物與我,情與景揉和一伴,融鑄一爐,從而大大擴張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 在選取香花異草中,屈原特別選取了蘭,因此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于蘭,托蘭以諷,蘭在這里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征,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
苗木網,999miaomu.com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