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幾內亞鳳仙的溫室生產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8-01 23:36 |
新幾內亞鳳仙的拉丁學名為Impa-tienshybrida(I.Hawkeri),為鳳仙花科植物。 苗木網,m.cqhuayin.com 所有與繁殖有關的東西都要經過清潔,要進行基質消毒、沖洗穴盤、消毒苗床表面和任何與插條有接觸的東西。繁殖基質的成分主要有泥炭、珍珠巖、蛭石、巖棉等,但是必須要排水良好,嚴禁基質過濕。繁殖基質的pH值在5.5至6.5,可溶性鹽的含量應低于0.75mmhos/cm。 此時的光照應該保持在2000勒克斯,插條的長度約為2.5厘米,成熟葉片不要多于2個,未成熟葉片在3至4個。夜晚適宜溫度在17℃至18℃,白天適宜溫度在19℃,若在基質下部加溫的話,更能促進生長。可在扦插苗床的上部安裝噴霧系統,每隔15分鐘噴一次,在陽光充足時可將時間減少到5秒,陰天時延長至2個小時噴霧一次。夜晚一般不需要噴霧,否則會加速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1.繁殖速度5至7天可在插條基部形成愈傷組織,此時需保持充足的噴霧和較高的溫度;10至12天新根長出,將噴霧頻率降低到1至2小時;3至4周后根系完全長好,可進行移植。當根系發育好后盡快上盆,防止徒長。此階段不需要施肥和施用植物生長抑制劑。 2.種植上盆移植:大部分生產者推出的是4寸盆的新幾內亞鳳仙,每盆可種植1株,5寸盆和6寸盆的盆花視市場需求而定。5寸盆中的植株數目為1至2株,6寸盆的植株數目為1至3株,具體的數目根據植株成本和生產周期而定。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基質:可用含有泥炭、珍珠巖、蛭石、樹皮或巖棉的基質進行栽培。基質需要排水、通氣良好,且與其他花卉的生產基質相比,應有更大程度的持水力。新幾內亞鳳仙喜濕潤,忌萎蔫。基質混合時可加入含白云石的石灰、過磷酸鈣和其他的微量元素,將pH值調節為5.8至6.2,基質pH值不得低于5.8,尤其是當錳和鐵的含量高于3至5ppm時,因為新幾內亞鳳仙在此情況下更容易發生微量元素中毒的跡象。 施肥:移栽后,當新生的根長到花盆的邊緣時便可以開始澆肥了。若在基質混合時加入過磷酸鈣,施肥時應保持氮元素和鉀元素的濃度相當,不要加入磷元素。若基質混合前未加入過磷酸鈣,可施用50ppm至75ppm的含磷液體肥料。若并非每次澆水前都加入肥料,可每三次澆水的同時施用一次肥料,肥料中各元素的濃度如下:300ppm至350ppm氮元素、100ppm磷元素、300ppm至350ppm鉀元素。若基質混合時加入了微量元素,施肥時就需謹慎施用含有微量元素的肥料。微量元素中毒可導致下部葉片或葉片邊緣出現壞死、新芽死亡或扭曲、上部葉片皺縮等現象。新幾內亞鳳仙會常會出現鎂元素缺乏,此時可每月噴施一次硫酸鎂溶液。推薦用飽和基質浸出液的檢測方法和葉片分析來判斷新幾內亞鳳仙的營養狀況(見表一、表二)。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溫度:在移栽后最初的2至3周內保持夜溫為16℃,晝溫19.1℃,以后夜溫可降低至14.7℃,當夜溫高于17.8℃時會延遲花期。DIF(晝夜溫差,即DIF=白天溫度-夜晚溫度)對新幾內亞鳳仙也有一定影響,當DIF為正值時會增加莖部的長度。 光周期:新幾內亞鳳仙沒有明顯的光周期反應。 光照:新幾內亞鳳仙比較耐強光的照射,在冬季和春季時應盡量給予更多的光照。中午時分光照至少在3000至4000勒克斯之間,過低的光照會降低葉片的觀賞特性,延遲開花。若光照高于6000勒克斯時需要打開遮陰網。 摘心:新幾內亞鳳仙中的某些新品種自然分枝性良好,不需要摘心。摘心會延遲花期2至3周。 植物生長抑制劑:一般來說,新幾內亞鳳仙不需要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株形,Cycocel、B-Nine和A-Rest的效果比較微弱,而5ppm至30ppm的 Bonzi則效果良好。補充光照和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植株生根后,可人工補光,提高光照強度400勒克斯。補充二氧化碳(1000ppm至1500ppm)也會刺激生長,同時可提高白天的溫度約1℃至1.5℃。 間距的控制:植株間距過密會導致植株徒長,新栽種的幼苗允許花盆緊挨,等冠幅郁閉后需要將花盆拉開一定距離,以利植株生長。一般情況下的容器規格、每盆中種植的植株數目和盆間距見表三。 苗木網,999miaomu.com 3.生產日期安排新幾內亞鳳仙的生產周期與其地理位置、容器規格、品種和每盆的植株數目有關。例如4寸盆的新幾內亞鳳仙的生產周期,在溫暖時節為8至10周,而在較冷、低光照的季節則需要10至16周。安排生產時可參考表四。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苗木網,m.cqhuayin.com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野牛草草坪栽植與管理 下一篇:大花萱草的繁殖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