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園林發展與害蟲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8-02 20:07 |
摘 要 園林害蟲的危害是制約園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害蟲是引起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根源之一。針對園林可持續發展戰略,病蟲害防治的指導思想是:以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使用包括害蟲防治措施在內的各種生態調控手段,建立生態工程技術,變對抗為利用,變控制為調節,化害為利,以充分發揮系統內各種生物資源的作用,盡可能地少用化肥、農藥,使園林生產得以持續發展,從保護植物擴展到保護園林生態體系。害蟲防治的對策為:1.充分發揮園林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2.少用化學農藥,發展無公害防治制劑;3.強調高新技術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苗木網,m.cqhuayin.com 就其園林害蟲的廣泛性而言,對園林植物造成的難以用經濟指標量化的為害和損失較之農林害蟲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害蟲是引起植物受害,制約園林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生物因子。 (二)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害蟲也是引起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化學防治仍是目前害蟲防治中的一個重要措施。全世界每年生產的農藥為25億kg,殺蟲劑占30%左右,總銷售額為250億美元。我國1993年農藥產量為2.62億kg,占世界第2位,殺蟲劑為77%,總銷售額為88.93億元人民幣。在防治害蟲、保障農、林、牧、園林等生產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大量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引起了一系列社會與環境問題。 1、有益生物被殺傷 殺蟲劑在殺滅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殺傷了有益生物?天敵、蜜蜂、野生生物等?,引起害蟲再度猖獗,使害蟲的發生頻次增加。如桃蚜在包頭60年代發生頻率為10%,70年代大發生頻率上升到70%以上,近年來每年都猖獗發生,大發生頻率在85%以上。 2、害蟲抗藥性日趨嚴重 目前已有504種害蟲與螨類對一種或數種化學農藥產生了抗性。有的害蟲如溫室白粉虱10年內對菊脂類農藥的抗性增加了50倍。由于害蟲抗藥性的產生,防治時化學農藥濃度猛增,導致防治成本增加和環境污染加重,形成防治“效益比”逐年下降的惡性循環。在園林中形成了“蟲害”越重越打藥,越打藥蟲害越重的怪圈。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3、農藥殘留量增加,環境受到污染,人畜健康受到危害 在自然界中噴灑農藥,直接作用于目標害蟲的僅占0.1%,而99.9%進入環境中,殘毒和生物富積直接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美國每年因農藥造成的直接損失?天敵殺傷、抗性增加、植物損傷?近30億美元;引起社會與環境的總代價高達81億美元。1992年我國農藥中毒70068例,死亡8562人,致死率為12.22%。據估算,全世界每年有100萬人因農藥中毒,2萬人死亡。 三、可持續園林中害蟲防治的指導思想 園林害蟲防治的指導思想是從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在充分了解園林生態子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加強生物防治,進行抗性品種栽培和害蟲與天敵動態監測,綜合使用包括害蟲防治措施在內的各種生態調控手段,通過綜合、優化設計和實施,將害蟲防治與其它措施寓為一體,以生態工程技術,對園林生態系統及其植物—害蟲—天敵關系進行合理的調節和控制,變對抗為利用,變控制為調節,變害為利,以充分發揮系統內各種生物資源的作用,盡可能地少用化肥、農藥,使園林生產得以持續發展。 顯然,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害蟲管理,需非常注重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和園林的可持續性。它要求在開展害蟲防治時,既考慮到防治對象與被保護對象,也考慮土壤、生物資源等整個園林生產體系中各組分;既考慮到當時當地害蟲的發生與危害,也考慮到未來及更大時空尺度的害蟲發生動態與防治的生態風險分析;既考慮到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游憩、觀賞需要,也考慮不致于破壞后代人賴以生存的資源基地和環境條件,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害蟲管理體系。在未來的害蟲管理體系中植物的抗性、天敵的作用、栽培防治與生物技術的應用將得到極大的加強,而化學農藥的作用將顯著地減少。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四、可持續園林中害蟲防治的對策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園林發展的需要,以及害蟲發生機理的深入研究,在害蟲防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一些害蟲防治對策。 1、充分發揮園林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 自然因素對有害生物的發生與危害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據報道,在生態系統害蟲的控制作用中,天敵的控害作用在50%以上,植物抗性和其它生態因素的調控作中占40%,天敵與抗性的綜合控害作用超過80%。因此,可持續園林發展中的害蟲防治,非常強調發揮園林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 發揮自然因素對害蟲的調控作用,首先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園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從觀念上把已經習慣了的園林害蟲防治轉變為園林害蟲管理。從園林生態系統中植物—有害生物—天敵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抗逆作用,將植物防御、耐害、補償和誘導抗性調整到最佳狀態。強調天敵的控害作用,通過植物合理配置,使用選擇性農藥和無公害農藥,創造天敵生存與繁殖的最適條件,應用多種調控措施,破壞有害生物棲息生境,惡化其生存與侵害的條件,將害蟲持續控制在允許水平之內。 2、少用化學農藥,發展無公害防治制劑 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是害蟲防治的根本對策。目前,瑞典已成功地實施了減少農藥使用量50%的計劃,丹麥和荷蘭也分別制定了2003年減少農藥使用量50%的“行動計劃”和“長期植物保護規劃”。美國1993年發布公告,盡最大努力減少使用危險性較大的化學農藥使用量50%。因此,對人畜及生態環境相對安全的無公害制劑產量每年以10%— 20%的速度遞增,在我國BT殺蟲劑防治害蟲已由80年代的5萬kg發展到2002年的2000萬kg。利用病毒制劑和白僵菌防治害蟲面積每年分別在10萬公頃和66.7萬公頃以上。近年來誘殺和干擾害蟲正常行為的昆蟲信息素也已成為害蟲防治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3、強調高新技術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近年來,生物技術、遺傳工程的發展,為害蟲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為盡可能地少用化學農藥奠定了基礎。目前,主要從植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著重研究以下三方面內容:?1?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將抗蟲基因導入植物體內,使植物對害蟲產生抗性。?2?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修飾微生物本身基因,以提高其對害蟲的感染力,或與異源病毒重組以擴大其宿主范圍,或將外源激素、酶和毒素基因導入桿狀病毒基因組以增強其致病作用。?3?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以昆蟲轉座因子P因子作為載體,將顯性不育基因,結構基因導入雄蟲體內培養出不育雄蟲,從而達到異常控制害蟲的目的。 4、將害蟲防治納入可持續園林管理之中 害蟲防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園林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影響園林可持續發展的因子很多,害蟲防治只是其中之一。害蟲防治必須服從可持續園林發展的需要,與其它栽培、管理等協調配合,將植物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與植物的綜合營養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保護植物擴展到保護園林生態體系。(記者 佚名)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百合的栽培--種球到手后的處理 下一篇:蘭花秋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