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脫毒技術規程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7:14 |
馬鈴薯病毒的危害已成為當前馬鈴薯生產上的嚴重問題,造成馬鈴薯生長受到抑制、形態畸變、產生葉面皺縮、花葉、雜斑等許多癥狀,導致薯塊品質變劣,產量大幅度下降,最終失去利用價值,這就是通常說的馬鈴薯退化現象。馬鈴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是解決馬鈴薯退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根據病毒在植株體內分布不均勻性及越靠近新生組織部位(如莖尖和根尖頂端生長點、新生芽的生長錐等處)病毒含量越少的原理,結合使用鈍化病毒的熱處理方法,通過剝取莖尖分生組織進行培養獲得脫毒植株。目前除了一些類病毒外絕大多數植物病毒幾乎都能通過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的方法脫除。這一技術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能與組織培養快速繁殖相結合等特點,在馬鈴薯上得到普遍應用。昆明市農科院生物所組培室長期至力于馬鈴薯優良品種的脫毒復壯工作,從2005年底至今已成功對30多份馬鈴薯優良品種進行病毒脫除,使其恢復了原有的優良性壯,并推廣到省內和市內的各馬鈴薯主栽區,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我們所采用的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的操作過程歸納如下: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由于塊莖萌發的芽的數量有限,加上剝離過程中難免損傷到莖尖,導致可剝離的莖尖量少、成苗的機率小,易造成優良品種和材料的丟失。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取經嚴格消毒過的塊莖芽(1厘米長)接種在不含任何激素的馬鈴薯快繁培養基上,于25℃的溫度,每天光照12小時的培養室培養,3-4周后,待芽長成含4-5片葉子的小苗時,剪切成單節段,轉接于同樣的無激素MS培養基上,培養成苗。同樣方法擴繁1-2個周期,等苗達一定數量后,再直接用這些苗來剝離莖尖,既能保證材料不丟失,又能增加莖尖的數量,從而能增加成苗的機率。 5.莖尖培養與病毒檢測 5.1 培養基 選擇合適的培養基是莖尖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我們的經驗,以MS+GA30.2毫克/升+6-BA0.5毫克/升+NAA0.05+肌醇100毫克/升+D-泛酸鈣0.2毫克/升+食用白糖3%+瓊脂0.6%,PH5.8,為比較好的培養基組合。 5.2 培養 莖尖培養對培養器皿無特殊要求,一般以150毫升三角瓶或250毫升罐頭瓶,每瓶裝40毫升培養基,為節約培養基,每瓶接種2-3個莖尖,均勻分布于培養基表面。接種好的莖尖放在培養室內培養,溫度18-25℃,光照2000-3000LX,每天光照12小時。培養兩周后,培養瓶內的莖尖生長點便明顯變大變綠,30-40天即可看到明顯伸長的小莖,葉原基形成可見的小葉,這時可轉入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中,小苗繼續生長,并形成根系,4-5個月后即可發育成3-4個葉片的小植株,將其按單節切段,進行擴繁,成苗后,用于病毒檢測。 5.3病毒檢測 由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獲得的小苗,經第一次擴繁后要對其進行嚴格的病毒檢測,以確定材料的脫毒情況。一般采用指示植物鑒定法、電鏡檢測法或抗血清鑒定法,經病毒檢測后,確認是不帶病毒的株系,才能進一步利用,對繼續帶病毒的株系應淘汰或進行再次脫毒。 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寶坻生物中心新技術制種試驗 下一篇:吉祥草的水養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