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觀音的水培方法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3 17:14 |
用洗根法進行水培養植,去除黃葉和爛根,若塊莖無根,應放蔭蔽處晾2~3天后再水培。定植后注入清水浸沒2/3根系,2~3天換一次清水,3天后可長出新根。3周后改用營養液進行養護,每4周左右更換一次營養液。每次換水或營養液時都要用清水沖洗塊莖和塊莖上的粘液,并摘除爛根。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培育水培植物的器皿易生長青苔,影響根系的觀賞,還會消耗水中的氧氣。換水時,應先用清水洗去花卉根部黏液,剪除老根、爛根。并將器皿和根系上的青苔洗刷干凈。每次換水,水的界面以淹沒根系的1/2—2/3為宜,其余根段任其暴露在空氣中。 水培滴水觀音保濕及噴施葉面肥:為防止葉片干枯發生,日常護理時,應用清水噴灑葉面保濕,最好是每周噴施葉面肥一次,既能為葉片提供營養、增加葉面光澤,冬季還能達到抵抗低溫的目的。水滴都是在早晨較多被稱為“吐水”現象。用透明玻璃瓶養滴水觀音更是以其清潔衛生、格調高雅、觀賞性強、環保無污染等優點。 水培滴水觀音的栽培方法 一、水培栽培介質:白石子(大小以5mm左右)、蛭石、珍珠巖 二、水培滴水觀音做法: 1.先將石子洗干凈去除雜質(目的是美觀) 2.將蛭石和珍珠巖以2:l的比例進行混合、浸i包、清洗 3.先在瓶子里放進小白石子(保持瓶子的穩定),高度要結合植物的情況而定 4.將滴水觀音放置在瓶子中間 5.植株的周圍用混合好的蛭石和珍珠巖進行行填充 6.達到.一定高度后用手輕輕地按壓 7.用水壺沿瓶子周圍注水,水面高度不要超過介質的高度 8.先不用加營養液,水也不要沒過根部,氣溫高最多3-4天要換一次水,以防水質腐敗導致植株爛根。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9.待稍有新根后可施營養液,以后半月左右要添加一次。 注:如果你的植株能夠保持穩定,也可不加介質,即直接栽在水里。 水培滴水觀音的養護方法 滴水觀音生長適溫是20-25℃,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因此生長季節放在陽臺或庭院遮陰處(夏季避免陽光直射),經常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1-2次以氮肥為主并混以磷、鉀肥的稀薄液肥(冬季停止施肥,控制澆水)。 滴水觀音生長適溫是20-25℃,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因此生長季節放在陽臺或庭院遮陰處(夏季避免陽光直射),經常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1-2次以氮肥為主并混以磷、鉀肥的稀薄液肥(冬季停止施肥,控制澆水)。 滴水觀音喜大水喜大肥的花卉,喜歡疏松腐葉土或沙質壤土,喜歡充足的光照,除炎熱的盛夏外要適當遮陰外,其他季節最好是全天光照,另外,滴水觀音尤喜高溫高濕的氣候,盛夏每天中午要往葉片上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這樣才能使滴水觀音的葉片又大又厚,過于蔭蔽,葉片會增大但會變薄,葉柄也脆葉柄太長且折斷是因為缺少光照。滴水觀音要放在光線明亮的室內,比如窗邊,每天至少需要3到5個小時的光線。光線明亮就好,不能暴曬。滴水觀音喜水,如果葉子變軟就應該澆水。定期澆一點硫酸亞鐵可以讓葉子更綠更大更厚實。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滴水觀音是一種室內觀葉植物,觀葉植物的葉片比較大,蒸騰作用也就比較強,蒸騰量大,散發到空氣中的水分就比較多。干燥的天氣讓什么都處于缺水狀態,所以這個季節在家里養一盆滴水觀音,回家就可以呼吸到潤潤的空氣。但其汁液有毒,所以要防止滴入眼中或誤服,引起咽喉紅腫或眼睛發炎。 1、水培滴水觀音的溫度需求。滴水觀音在不低于18℃的環境下才能生長好,如果氣溫低于18℃,滴水觀音會處于休眠狀態,停止生長。滴水觀音耐寒力不強,10月中旬要移入溫室。夏季需要在遮陰情況下,經常噴水降溫保濕。 2、水培滴水觀音的施肥需求。水培滴水觀音喜肥,每月要給滴水觀音施肥。滴水觀音夏季生長迅速,養分需求量大,每隔15~20天應輪換追施一次腐熟的豆餅水等液肥與復合肥(喜歡氮肥),否則容易造成莖部下端空禿,出現黃葉或葉片變小。每隔20天左右澆施一次2%的硫酸亞鐵溶液,可使滴水觀音葉片變大、變厚、變綠。當滴水觀音長到適合家庭擺放的時候,用2%的多效唑溶液全株噴灑,植株不僅小巧玲瓏,而且葉片肥厚,觀賞價值更高. 3、水培滴水觀音的陽光需求。滴水觀音喜陰,不要讓陽光直射。讓滴水觀音變"蔫"了,主要是施肥不夠,要注意追肥。滴水觀音喜溫暖濕潤及稍有遮陰的環境,但花期要陽光充足,否則佛焰苞帶綠色,影響品質。須保證每天3—5小時光照,不然葉柄會伸長影響觀賞價值。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水培滴水觀音的根爛了 將其先從水培的花瓶中拿出來,清理干凈腐爛部分,用殺菌劑溶液消毒后置于陰涼通風處,晾放2天左右,再改砂質土栽培,并且土中不要施肥。也可先用干凈的河沙培出根系后再土培。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怎樣預防花卉組培品種退化現象及應對措施 下一篇:八仙花組培苗栽培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