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吸漿蟲及其防治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14 |
危害特點: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該蟲在我省的發生面積不斷擴大,為害逐年加重,已對小麥安全生產構成極大威脅,應引起廣大農民朋友高度重視。 小麥吸漿蟲以幼蟲吮吸麥粒漿汁,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損失10—20%,嚴重的減產40—80%,甚至絕收。由于該蟲蟲體小、危害隱蔽,前期不容易發現,往往等到發現時已錯過防治時期。因此,提醒農民朋友要在當地植保部門的指導下,抓住關鍵時機,進行科學防治,以及時有效控制危害。 形態特征:我省小麥吸漿蟲分紅吸漿蟲和黃吸漿蟲兩種。麥紅吸漿蟲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原地區。成蟲體長2—2.5毫米,展翅約5毫米,桔紅色,幼蟲體長約2—3毫米,蛆狀,橙黃色;麥黃吸漿蟲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成蟲為姜黃色,體形與紅吸漿蟲相仿。 發生規律:小麥吸漿蟲在我省一般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三齡蟲)結圓繭(稱休眠體)在土壤中越冬。次年當小麥孕穗時開始結長繭化蛹。蛹期8~10天。至抽穗揚花時(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即羽化為成蟲,交尾并產卵于護穎之間,每頭雌蟲一生可產卵50粒左右。孵化出的幼蟲爬到嫩麥粒上,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漿液。幼蟲在麥粒上為害20天左右,隨后落地入土越夏和越冬。直到次年小麥返青后,又上升到表土層準備化蛹,如此周而復始。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春季雨水多利于該蟲發生,麥穗穎殼松弛、種皮薄、籽灌漿慢、抽穗不整齊、抽穗期與成蟲發生盛期吻合的品種受害重。 防治方法: 根據小麥吸漿蟲發生為害規律,防治上要堅持“麥播期和蛹期土壤處理為主,穗期成蟲補治為輔”的策略,嚴把“三關”,即麥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蟲期)的防治,力爭把為害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具體措施如下: 1、麥播期防治 麥播前結合整地每畝用3%林丹粉或2.5%的拌撒寧(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3公斤,兌細土10公斤撒于地面,然后翻耕;也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200~300毫升,兌適量水,均勻噴在20公斤細土或煤渣上制成毒土,于犁后耙前撒于地表,撒后立即耙平,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吸漿蟲休眠體,同時兼治地下害蟲。 2、孕穗期(蛹期)防治 凡小麥抽穗前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平均有蛹1頭以上的田塊均需進行藥劑防治,嚴重地塊,還應增加防治次數。具體方法:在小麥孕穗期(吸漿蟲蛹盛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將毒土順麥垅撒施,并盡可能使其落入地表,施藥后如無雨應適當澆水,以殺滅吸漿蟲蛹和即將羽化的成蟲。所用藥劑與播種期土壤處理的藥劑相同。 3、穗期(成蟲)防治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成蟲期防治是保證當年小麥豐收,控制小麥吸漿蟲為害的最后一道防線。一般在4月底5月初成蟲進入羽化高峰期后進行,每3—5天噴藥一次,連續噴2—3次;施藥時間可選在下午6點左右;藥劑可選用高效氯氰等菊酯類或辛硫磷等高效低毒農藥。也可每畝用80%敵敵畏乳油100~150毫升對水噴霧或加適量水拌細土20--30公斤或麥糠10公斤,均勻撒入麥田。此法可殺滅在麥壟間飛翔的成蟲與穗內的幼蟲,同時兼治穗蚜等害蟲。成蟲期防治要在嚴密監測蟲情的基礎上突出一個“早”字。 在小麥吸漿蟲防治中,一定要做到科學用藥,安全用藥,防止中毒事故發生。由于該蟲發生為害的特殊性,各地應盡可能以鄉或行政村為單位,實行統防統治,以提高整體防治效果。 (記者 不詳)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波瓣兜蘭栽培技術 下一篇:秋植球根復壯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