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分帶間套復種新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19 |
江安縣通過三年試驗、示范并探索成功的新型耕作模式――“小麥+洋芋(或葫豆、豌豆、蔬菜)=再生高粱(或玉米)+紅苕(或冬大豆)”,畝增收幅度達135元以上,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群體結構好、綜合效益佳和操作簡便等優點,有很大的推廣價值和潛力,主要技術如下: 一、新型耕作模式:“小麥+洋芋(或葫豆、豌豆、蔬菜)=再生高粱(或玉米)+紅苕(或冬大豆)”的種植方式,就是小春季按六尺開廂,三尺種5行小麥(小麥行距6-7寸、窩距3-4寸),三尺種洋芋或蔬菜(洋芋雙行錯窩,行窩距均為1尺),洋芋或蔬菜收后栽雙行高粱或玉米,小麥收后栽雙行紅苕或冬大豆,下年小春換帶種植,重復上述模式,實現輪作。 二、選用良種:小麥選用川麥107、綿陽29、綿農4號、川育17、川麥18、川19;洋芋引用脫毒種“會-2號”等;高粱可用再生力強的瀘雜四號;紅苕宜用川薯101、南薯99、魯薯8號;玉米要用臨奧4號、登海11號;冬大豆只用直立型“貢選一號”。 三、因地制宜:如果土壤為沙壤土,則耕作模式中可選用洋芋和紅苕,因洋芋和紅苕只有在通氣透水性好的耕層條件下才能獲高產。若土壤質地為中、重壤土,那耕作模式中宜選其它作物。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四、因作物制宜:模式中每種作物除遵循適時播種、重底早追、中耕除草等共同的栽培技術外,小麥要重點實施好種子包衣和“三六工程”;洋芋、紅苕要在多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注重p、k肥的施用;高粱、玉米要做到2月下旬冷尾暖頭地膜育壯苗,為種好秋玉米和蓄留再生高粱爭取有利生長季節;蓄留再生高粱要早施、重施促芽肥、提苗肥,留樁3~5cm,注意抗旱及中后期螟蟲防治。冬大豆窩距可放寬到1尺5寸。 五、平衡足肥:底肥和追肥都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多施用腐熟有機肥,特別是人畜糞和油枯,作物得到全價營養,中后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產量高。 六、綜防病蟲:我縣小麥要重防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洋芋重防青枯病和晚疫病,高粱和玉米重防螟蟲與紋枯病。只要及早診斷,對癥下藥,便能成功。 七、加強田管:主要做好除草、松土、抗旱、培土與去除病劣苗。 (記者 佚名)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芽苗移栽培育管理技術 下一篇:玫瑰切花的保鮮技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