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蔬菜生產的綜合管理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26 |
設施蔬菜生產就是利用溫室、塑料棚等保護設施進行提早、延后和遮陽等形式的栽培,人為地創造適合蔬菜生長的環境和條件,增加淡季蔬菜生產的產量和花色品種,從而保證市場均衡供應。設施蔬菜生產屬于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想達到預期生產目標,就要掌握其綜合管理技術。 一、培育壯苗技術 蔬菜生產的第一關鍵是培育壯苗。培育出健壯的幼苗,至少拿到了1/3的產量。 (一)種子消毒 應該根據不同蔬菜的要求來控制溫湯浸種的溫度和浸種時間。 (二)催芽 關鍵把握住催芽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和每天沖洗次數及沖洗方式。 (三)播種 營養土的配制、覆土的厚薄與次數、使用育苗盤還是育苗缽,都要根據實際狀況來統籌考慮。 (四)苗期管理 發芽期主攻目標是苗全、苗齊、不徒長,幼苗期的主攻目標是根系發達、幼苗健壯。要控制設施內白天與夜間的溫度,保持一定的溫差,定植前注意煉苗。管理過程中要控制澆水,掌握澆水時間和澆水方式。要了解各種蔬菜的壯苗標準,如幾片真葉?株高和莖粗多少?葉色應該怎樣?葉柄長度與葉片長度之比?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二、施肥技術 (一)配方施肥技術 根據各類蔬菜整個生育時期的需肥規律和需肥量,按比例施用氮、磷、鉀及微肥,充分滿足植株對肥料的需求。注意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多用液肥和微肥。這樣,可以提高抗性,減少病害,改善品質。 (二)隨水追肥技術 將植株所需的肥料按一定比例加入到蓄水池內,隨灌溉而施入到植株根系部位。該技術能夠減少用水和工時,避免有害氣體對蔬菜產生危害。并適合于施用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不適用氨水、碳酸氫銨、硝酸銨等易揮發的化肥。 (三)補施氣肥技術 利用二氧化碳氣肥發生器或發生劑補充適量二氧化碳,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蔬菜生長和雌花分化,同時改善品質。 (四)應用活性肥料技術 低溫弱光環境下使用活性肥,增強根系活力,促進對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吸收,避免低溫障礙。 三、溫、濕、光調控技術 (一)提高溫度的方式 ①適時揭開覆蓋物:揭開草簾后室溫下降1~2℃,10~20分鐘后室溫開始上升,此揭簾時間較為合適。②雙層薄膜:外界氣溫較低時,在作物和設施頂棚之間再加一道薄膜,可以提高溫度4~5℃。③設防寒溝:在溫室南部腳底,挖一道深50厘米、寬40厘米防寒溝,內填麥糠等保溫材料,能夠提高設施內的溫度。④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貯熱保溫能力。⑤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水分較多時土壤熱容量大,可以提高土壤貯熱量。 苗木網,m.cqhuayin.com (二)濕度控制方法 ①深溝高畦栽培,畦高20~30厘米。②改用無滴膜或防滴劑,全地膜覆蓋。③育苗采取暗槽移植法,打足移苗床水分,再植苗填土,不澆明水。④利用自然通風法控制設施內的濕度。⑤病蟲防治時要盡量采用無水施藥法。 (三)減陰增光 ①選用耐弱光品種。②充分利用散射光。③選用透光率高、無滴持效期長的棚膜并注意膜的清潔。④室內張掛反光幕,地面覆蓋白色薄膜。⑤合理栽培作物,間種要高矮搭配才能保證光照充足。 四、灌溉技術 (一)膜下灌溉技術有利于消除土壤板結,降低室內相對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有效地保證室內的氣溫和地溫。 (二)微灌技術實際是一種微小流量的灌溉,其特點是灌水流量小,一次灌水延續時間長,灌水周期短,所需工作壓力較低,能夠較精確的控制灌水量,能把水和養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微灌技術具有三節(節水、節能、節地)三省(省工、省肥、省錢)、兩增(增產、增收)的優點。它包括滴灌、微噴灌、滲灌。 五、其他管理技術 (一)吊線落蔓技術 適于無限生長型蔬菜。可以充分發揮新葉的功能,使采收期充分延長,一般是封頂整枝效益的2倍。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二)植株調整技術 對于結果類蔬菜,必須調整好植株長勢,做到合理留果,及時抹去萌生側杈和營養枝,摘除老葉、病葉,防止盛果期植株封壟,田間郁蔽,影響通風透光。這樣,能獲得較好的產量。 (三)保花保果技術 造成落花落果的原因有多種,如溫度過高或過低、光照不足、水分缺乏、松土傷根造成的營養不良、肥水不足等等。具體情況應該具體分析來采取措施才會有效,如溫度造成的可使用生長調節劑(防落素、2,4-D等)。 (四)間、套、復種技術 設施生產空間面積有限,向空間要效益就應提高間、套復種指數。(五)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采用控制蔬菜生產的生態條件,優化種植環境,以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為主,通過栽培技術調控,減少化學農藥的應用。利用設施主要害蟲的天敵和工廠化生產技術;應用防蟲網、銀灰色反光地膜防止蟲害和避蚜;利用遮陽網、塑料膜進行遮光防雨減少病害;利用滴灌裝置與地膜覆蓋降低病害傳播等,采取以上綜合措施,能夠降低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病蟲害一旦發生,則以生物農藥如農抗120、枯參素乳油、殺蟲素乳油等為主,適量輔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如氯氰菊酯、擬太保、撲海因等,最后一次用藥掌握在收獲前20天左右,以保證殘留農藥有充分降解期。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機構,積極進行病蟲害預測預報,以防為主,防止病蟲害的蔓延,減少農藥用量。農藥防治時嚴格按安全規定確定農藥施用次數和濃度,以降低蔬菜中農藥殘留量。為了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如荷蘭溫室番茄采用熊蜂授粉,每20平方米面積放一頭熊蜂即可代替人工用激素沾花,不但大大節省人力,提高番茄產量,而且可生產無公害蔬菜。 (記者 佚名)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正確采收食用菌 下一篇:竹子開花該采取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