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筍用林豐產高效培育技術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2:02 |
控制竹林結構:保持立竹度在每畝600~800株。立竹齡級結構為為1、2、3年生竹比例各占30%,4年生竹占10%。 墾挖林地:每年在新竹展枝放葉后的5月下旬~6月上旬進行全面墾挖,深度30厘米左右,墾挖時除去竹蔸、老鞭和地表浮鞭,深埋幼、壯齡鞭。在11月中、下旬松土除草一次,深度10厘米左右。 重施肥料:這是竹筍高產的必要措施。通常一年施肥4次,5月~6月結合墾挖,鋪施1~1.5噸農家肥和50公斤復合肥及5公斤有效硅肥作行鞭肥;8月底、9月初結合澆灌,施50公斤磷鉀復合肥或磷肥作孕筍肥;11月中、下旬結合松土,鋪施1.5~2噸半腐熟的有機肥作越冬肥,半腐熟的有機肥在繼續腐化的過程中,散發一定的熱量,達到增溫的目的;在挖早期竹筍的時候,隨手施入半兩尿素或1兩碳銨作筍穴肥,與土拌合,并覆土。 覆蓋保溫:覆蓋材料常用竹葉、谷殼,也可用松針、稻草、茅草、菜籽殼等,以竹葉效果最好,谷殼加稻草次之,純谷殼略差,其它材料覆蓋效果較差。覆蓋材料一般可連續用兩年,但第二年的效果不及第一年。覆蓋厚度在30厘米左右,可使地溫達到10℃以上,并保持2~3個月。過薄則保溫、增溫效果不理想,過厚則成本過大,并難以留筍養竹。覆蓋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覆蓋時間多在12月上、中旬(具體時間應根據初始產筍期來具體把握),鋪一半材料,20天后再鋪另一半材料。通常蓋后30~40天開始出筍,趕在元旦、春節前后上市,市場價格高,經濟效益好。 苗木網,m.cqhuayin.com 澆水灌溉:竹筍的萌發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雨后春筍”說明了這個道理,在筍芽分化的8~9月份對林地澆灌一次,提高筍芽分化率;在覆蓋前需透灌林地一次;在覆蓋后,要保持下層覆蓋物濕潤,以利于腐爛發酵產生熱量,達到提前出筍之目的。 挖筍砍竹:可穿軟底鞋在履蓋物上行走,感覺有硬物,即為竹筍,扒開覆蓋物,用“筍槍”等專用挖筍工具挖筍,并及時回覆。初期隔數日挖一次,以后隔日挖一次。在白露后,按當年留養的新竹數量砍伐老竹,保持每畝立竹度為600~800株;注意挖除開花竹、次竹、病蟲竹,并使保留的竹株均勻分布。 留筍養竹:到3月中旬以后,分3次逐步撤減覆蓋物,3月下旬開始留筍養竹,每畝留養竹筍210~280支,確保成竹180~240株。由于覆蓋導致出筍提早,早春偏冷的氣溫常使留養的新竹遭受凍害,因此,覆蓋不宜連年進行,應當采取輪作的方式,最多連續覆蓋2年,以便正常留筍養竹,保持竹林的持續生產力。留養的竹筍要插上標記,便于控制留養數量和竹筍的采挖。 注意防治竹林病蟲害,尤其要及時防治竹筍病蟲害。 |
上一篇:如何發展稀特蔬菜 下一篇:蒜香藤的繁育與養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