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的科學栽培技術要點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12 10:50 |
雞腿菇是一種土生菌、草腐菌、糞生菌。菌絲長滿后,不接觸泥土不出菇。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溫度:菌絲生長最適溫度18~25℃,出菇溫度最適溫度16~26℃。屬中高溫型品種。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為65%,空氣濕度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覆土濕度因土質不同靈活掌握,一般在20~40%,要求手捏成團,棄之即散。酸堿度:PH7-9即可,屬中性偏堿性。光線:菌絲生長不需光照,子實體生長一定要有散射光。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1、培養料配制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①稻麥草100%,石灰3%,尿素0.3%,磷肥1.5%,克霉凈0.2%,水適量,PH9。 苗木網,m.cqhuayin.com ②稻草90%,牛糞10%,石灰3%,尿素0.3%,磷肥2%,克霉凈0.2%,水適量,PH9。 苗木網,m.cqhuayin.com ③棉籽殼50%,稻草50%,尿素0.3%,磷肥2%,石灰3%,水適量;5玉米秸或豆秸100%,尿素0.3%,石灰3%,磷肥2%,水適量;⑤廢料60%,稻草20%,棉籽殼20%,石灰、磷肥各2%,尿素0.1%,克霉凈0.2%,水適量,PH9。 苗木網,m.cqhuayin.com 述配方中的稻草、秸稈,要切成2~3寸長或粉碎后使用。 苗木網,999miaomu.com 2、培養料的處理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培養料采用發酵處理,誘導式滅菌,生料栽培均可。在高溫季節采用發酵料栽培。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操作過程:把培養料攪拌均勻,堆成長方形,其寬為2米,高為1米,長度不限,每隔15~20厘米,用尖頭大棒從上至下打一深洞至料底。當料溫升至35~45℃時翻堆,這樣在35~45℃下維持48~72小時即可裝袋滅菌,經常壓鍋100℃滅菌6小時,悶鍋4小時,即可接種。 苗木網,999miaomu.com 3、袋裝接種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栽培袋可選用寬18~24cm食用菌栽培專用袋,生料栽培裝袋接種采用一層菌種一層料即四層,兩端加大接種量。如熟料栽培裝袋滅菌后,采取全開放式接種,接種量在5%左右。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4、發菌管理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接種后的菌袋要及時搬進室內或大棚,高溫季節菌袋應按井字形橫直交叉排放,溫度應掌握在25~28℃為宜。菌袋培養期間注意通風換氣,菌袋溫高時勤通風,發現污染的菌袋要徹底清除掉。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經20~25天菌絲即可長滿袋。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5、出菇棚內的準備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塑料大棚建成后,畦床做成南北向,高25cm的土埂為作業便道,畦深20cm,畦寬0.8~1米,長度不限,畦床地面用石灰2%,克霉凈0.2%、敵敵畏200倍水溶液噴灑進行滅菌、殺蟲處理。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6、營養土的配制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選擇保水性好,質地疏松、無雜質、無蟲卵的土,加入0.1%的尿素,1%的磷肥,3%的石灰,0.1%的克霉凈,PH..5~8.5。用水要適量,以手捏成團,觸之即散為宜。拌好后用薄膜蓋好,悶2~3天,就可使用。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7、脫袋覆土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將發酵好的菌袋脫后橫排埋入土中,菌袋上覆土1.5~2cm,注意保持土層濕潤,加強通風換氣,管理上主要掌握溫度、濕度,如棚舍溫度超過28℃以上時應降溫,以增濕為主,加大通風量。菇棚溫度控制在16~25℃。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8、出菇管理 苗木網,m.cqhuayin.com 出菇期,低溫季節每天在11時、14時通風,高溫季節傍晚早晨通風,陰雨天可加大通風,當出現白色紐扣樣的原基時不能直接向菇體噴水。 苗木網,999miaomu.com 9、采收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當子實體長成圓柱形或鐘形期,顏色由淺變深,菌蓋與菌環未分離,其時菇味鮮美,為適時采收期。采收時動作要輕,應一手按住菇體生長的培養料,一手扭動菇體采下。 苗木網,999miaomu.com 頭茬菇采完后,應及時將料面的菇腳、死菇去除干凈,停2~3天噴一次重水,再覆蓋薄膜3~4天后,當菇蕾出現時,仍按上述方法進行管理,一般可采收3~5茬菇。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雙孢菇優質高產 關鍵措施不可少 下一篇:食用菌木霉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