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生與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06:12 |
癥狀 馬鈴薯黑脛病是侵染維管束組織的細菌性病害,可侵染馬鈴薯的莖和塊莖。從種薯發芽到生長后期均可發病,以苗期最盛。病株多數失水下垂,葉色不變,整株萎蔫,黑脛部分多數軟化、腐爛。病部顏色呈黃褐色、淺褐色或黑褐色、淡綠色等。莖內維管束及地下莖維管束變色基本上成環狀莖基部與母薯連接處首先變黑,后向地面附近發展,形成黑脛。濕度大時,黑脛可升至地面上3.3~6.6厘米處,有的表面有菌膿。成株期黑脛多呈現黑褐色至墨黑色,地下莖髓部往往變空。病原細菌可沿匍匐莖向新結薯方向發,黑脛癥狀也隨之向新薯發展,使臍部變成黑褐色。重病薯塊,表皮變暗,無光澤。感病較輕的薯塊與健薯無明顯區別。 病原 馬鈴薯黑脛病菌屬歐氏桿菌屬,菌體短桿狀。病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比較廣,10~38℃的范圍內均能生長良好,25~27℃最適宜,45℃時則失去生活能力。 發病規律:該病主要是病薯帶菌,通過切刀切薯傳給種薯,造成母薯腐爛,并從母薯通過維管束和髓部進入植株地上莖。后期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入新生的塊莖。貯藏期間,病健薯接觸,病菌可通過傷口或皮孔傳染,傳染快。土壤中遺留的病薯和病殘體也是初次侵染的來源。田間病株可以通過昆蟲和流水傳播,從傷口再侵染健株。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黑脛病的發生與溫度關系極為密切,雨水多、低洼地發病重。貯藏期和窖內通氣不良,溫度高、濕度大,病菌通過傷口、皮孔傳染快,容易造成爛窖。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從各地一部分較抗病或耐病的品種中選育抗病品種。 2.建立無病留種田 采用單株選優,芽栽或整薯播種。 3.催芽曬種,淘汰病薯 可采用土溝薄膜催芽曬種,具體做法是:在播前25天左右,挖深0.5米,寬1.0~1.3米,長度根據種薯數量而定的土溝。溝底鋪草厚10.0~13.3厘米,上堆種薯3~4層,蓋上塑料薄膜,保持在17~25℃下催芽7天左右,當幼芽催出火柴頭大小時,白天揭膜曬種,夜間蓋草簾防凍,可切臍部檢查,將病薯徹底淘汰。 4.草木灰拌種 可促進傷口木栓化,拌后立即播種。 5.挖除病株 清除田間病殘體,合理輪作倒茬,避免連作。 6.適期早播 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黑脛病的浸染和流行。 7.田間藥劑防治 葉面噴灑0.1%硫酸銅溶液或氫氧化銅、氫氧化銅,能顯著減輕黑脛病。( 高永健) (記者 不詳)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
上一篇:[視頻]切接技術--果樹苗木嫁接方法 下一篇:關于做好當前花卉苗木抗旱工作的幾點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