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與生態文化建設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14 11:02 |
一、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的涵義從觀念上講,生態文化是人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本質規律的認識和反映,是人們根據生態關系的需要和可能,最優化地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總和。從觀念對行動的指導意義上講,生態文化包括人類為了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與自然和諧相處,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采取的種種手段以及保證這些手段順利實施的戰略、制度。簡單言之,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文化。和諧的生態文化是生產力發達、社會進步的產物,是生活文明、社會繁榮的標志。 中國古代的生態文化思想萌芽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于環境保護、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等樸素的生態文化思想萌芽。主要表現為: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思想。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人與萬物一體,同屬自然界。如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二是尊重生命、仁民愛物、化育并進的思想。《易經》載“生生之謂易”,又載“天地之大德曰生”。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三是主張對生物資源順時取用,反對滅絕種群的思想。《呂氏春秋》云:“竭澤而魚,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四是放眼未來、造福子孫的思想。《尚書》曰:“惟懷永圖。”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也反對“涸澤而魚,焚林而獵”,倡導為后人造福。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當然,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中國古代的生態文化思想萌芽具有樸素性、零散性等特點,不能與當代生態文化觀同日而語,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生態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早在19世紀中葉,恩格斯就提醒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在工業文明時代的早期階段,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但是,那時候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只是暫時的或局部性的,未能引起或不足以引起人類的重視。到了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認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大大提高和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需要,人類從自然界索取資源的能力,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們補償自然資源消耗的能力,人類排放的廢物大大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結果導致環境污染加劇,氣候發生異常,自然資源枯竭,稀有生物面臨滅絕,熱帶雨林縮小,沙漠化范圍擴大等等,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面對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與困境,人類不得不重新反省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重新評價人類對自然的索取掠奪行為,重新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出全球性生態危機,消除人類與自然緊張關系的困惑,成了當今時代的最強音,尋找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成為人類的共同呼聲。生態文化正是在全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對生態危機日益覺醒的背景下產生的。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在銀杏生態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生態文化的思想、觀點,借鑒古代保護、栽植樹木的規范和做法,提升人們的生態文化意識,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古代護樹造林的條規軼事 森林是人類始祖賴以生存的搖籃,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中華民族歷來有保護古樹名木的優良傳統,歷代王朝出臺了不少法規政令以保護林木,鼓勵臣民植樹護樹,并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督促、保障政令的執行。 據記載,周朝的天子曾頒布禁令:“孟春之月,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仲春二月,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可見周朝時我國就已經有了禁止伐木、保護環境的法令。新出土的云夢秦簡《田律》明確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漢代文帝、景帝均有勸民植樹的詔書。唐代嚴禁砍伐陵園祠墓樹木,太宗時曾下詔書“禁芻牧于古明君、賢臣、烈士之墓”,并對森林采取封禁措施。《唐律》中有類似的保護性法令:“諸棄毀官私器及毀伐樹木、稼穡者,準盜論。”《唐律》中還有嚴防森林火災的規定:“諸于山陵域內失火者,徒二年;延燒林木者,流二千里。”宋代朝廷屢次頒發詔令,要求各級官員及驛鋪人員,在“夾官道旁植榆柳,或隨土地所宜種雜木,五七年可致茂盛,供用之外,炎暑之月,亦是蔭及行人”。當局規定:凡官府興造須采伐者,要報經上級官衙批準,不經批準擅自采伐者,“杖八十,許人告”,并獎給告者錢二十貫。宋代的壁州刺史馬翔提倡“官眾同植”,他曾在龍興寺作《森報國》碑,規勸為政者保護森林,提出報國有四:一為植,二為修,三為保,四為利。迄至明、清,保護林木在律令中也多有規定。在京郊的一些古樹旁,人們還發現了明清皇帝留下的“禁伐林木”的石碑。 苗木網,m.cqhuayin.com 先民對森林樹木強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無比崇拜,廣大山區、林區的封山節、開山節、祭山會無不包括祭林拜樹的內容。人們賦予神林神樹強烈的暗示與寓意,越發強化了樹木與人類息息相關、生死相依的緊密聯系,無人敢妄動神山、神林、神樹。漢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大,孝悌忠信觀念深植于民眾心間,植樹、護樹、修墓成為鄉間時尚。植樹護樹活動是對先祖的緬懷和悼念,也是一個家族的重要法禮,這樣做可以使墓地四季常青、蔭及子孫、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生態保護。 這些條規誓約以及相關的一些儀式,都反映出古人親近自然、崇奉萬物和敬畏生靈的自然保護理念,從而使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歷久彌新,世代傳承,并凝聚成中華民族彰顯于世的生態文化情結。于是,護樹造林成為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多保護樹木、植樹造林的佳話軼事,有的樹以人著,有的人以樹彰。 《三國志》記載,公元263年,即諸葛亮死后29年,魏國征西將軍鐘會征蜀來到漢中,因其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前往諸葛亮墓前焚香致祭,并下令“不得于亮墓樵采”,即不準軍民在諸葛亮墓地周圍放牧、砍柴。備受尊崇的諸葛亮,死后連敵國將領也對其墓地林木悉心愛護,以致后來歷代“居民不敢樵采,兵寇不敢剪傷”。 苗木網,m.cqhuayin.com 陜西省寧強縣廟壩鄉白果樹村有兩株銀杏樹,相依相偎已達千年,被當地鄉民稱為“夫妻樹”。清朝道光年間,銀杏樹的主人周姓族眾因古樹所有權爭執難決,打算砍伐后平分木材。眾鄉民不忍千年古物毀于一旦,有損“嘉陵瑞氣”,遂慷慨集資三萬二千文,從周姓族人手中購為社會公木,并在兩樹間立碑銘記,使古銀杏樹得以永存世間。 生長在寺院廟宇中的古銀杏,常被百姓當作“神樹”、“風水樹”、“祖先樹”等崇拜和敬奉。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章水鎮茅鑊村有一株雌銀杏,高達40米,據說樹高為省內銀杏之首。相傳,當地時遭暴雨,山洪肆虐,常沖毀房宅莊稼,而在銀杏古樹附近的房舍則未見損害,先人認為是銀杏“樹神”保佑之故。于是又沿坡栽植,銀杏樹逐年高大,蓄水保土功能漸增,山洪罕見。1849年,一個名叫嚴正標的村人為告誡后人,重修前人石碑,碑文云:“村旁宅地,抱大蔭木自古有之。下代子孫禁砍禁盜,禁爭摘樹上果實,違者嚴處。” 清末愛國名將左宗棠,率軍西征平叛時,曾命令將士沿途栽植柳樹,時稱“左公柳”,傳為種樹植綠的佳話。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三、現代保護銀杏的法規措施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加強,關于古樹名木的保護明確地寫入了國家和地方的法規中。銀杏及其古樹是珍貴樹木,自然被列入關于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法律、法規之內。這些法律法規為保護古銀杏、發展銀杏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原則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規定,按照森林的不同用途,將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圣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內的樹木劃為特種用途林。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經過修改后的《森林法》進一步規定:“特種用途林嚴禁采伐。”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為切實加強對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培育和管理,在有關條文中明確規定:“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古樹名木,應當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1992年5月20日國務院第104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條例》提出古樹名木的含義和范圍,同時規定:“對城市古樹名木實行統一管理,分別養護。應當建立古樹名木檔案和標志,規定保護范圍,加強養護管理。”并嚴格強調“嚴禁砍伐或者遷移古樹名木”,對“砍伐、擅自遷移古樹名木或者因管護不善致使古樹名木受到損傷或者死亡的,要嚴肅查處,依法追究責任”。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此后,國家有關部委及各級地方人大、政府以及林業部門相繼制定出臺了更具操作性的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及一系列相應的行政規章,切實加強對古樹名木和珍稀樹種的保護管理。國家建設部于2000年頒發《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2001年春天,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組織長期從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有關專家,共同研究擬訂了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 1986年5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在此基礎上,1998年6月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對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樹以及珍貴稀有的、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名木立法予以保護。江蘇省人大《城市綠化管理條例》提出保護古樹名木要確定養護責任人,明確管護古樹的經費來源,將80年生以上古樹后續資源列入保護對象并嚴厲處罰違法者。湖北省武漢市1999年8月21日通過了《武漢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市法制局會同園林局起草的《武漢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保護條例》,也由市人大審議通過。江蘇邳州早在1987年就出臺了《關于保護和促進銀杏生產的試行意見》;該省如皋市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推行“私養公助”,保護古樹資源。上海市《關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規定》對破壞古樹名木最高可處以30萬元罰款,并規定每年每株古銀杏樹撥款100元用作保護費。《浙江省森林條例》規定挖掘移植胸徑5厘米以上樹木,必須經林業部門批準核發證書。四川省成都市則采取大幅度修剪、砍伐和移植雜樹等措施,對行道旁的銀杏樹實行特殊保護。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保護銀杏,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通過可操作的管護措施,使古銀杏受到應有的保護,同時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文化觀念。 建立銀杏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指一個國家為保護和恢復自然環境而劃定的特殊保護性區域,是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面對生態破壞挑戰的一大創舉。 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區是1864年建立的,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主要保護對象是紅杉樹。據了解,現在我國僅林業系統建設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已達1672個,面積為1?19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2?36%。 古銀杏樹是大自然留給我們和后代人的珍貴財富,是聯合國環境署重點資助保護的世界級珍貴稀有樹種。建立銀杏自然保護區,對培育、發展和保存銀杏遺傳多樣性意義重大。為了保護銀杏等多種孑遺植物和一些珍稀動物,我國建立了浙江天目山、湖北神農架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隨州等古銀杏密集區也建立了銀杏自然保護區。 隨著人們對銀杏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國內其他一些地區相繼發現古銀杏密集分布地帶,對于我們研究銀杏傳播、保護銀杏種質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有識之士呼吁盡快建立銀杏自然保護區加以有效保護。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古銀杏復壯有些古銀杏樹由于年代久遠或者遭人、畜傷害及自然災害,往往樹干腐朽破損,雨水侵入感染,年久日深形成大小各異的樹洞,鳥獸依此營巢造穴,更加劇了腐朽程度,影響銀杏生長。以往多用磚石填充銀杏樹洞,再用石灰、水泥封抹,因這些材料沒有彈性,不能密封樹洞,雨水侵入后,洞內濕氣濃重反而加劇了樹干的腐朽。近年國外研制出一種新型的具有彈性的聚氨酯作填充物,對古樹生長無不良影響;另一種簡易辦法是用水泥與砂加水調成漿,待水泥凝固后,再涂一層乳膠漆或其他涂劑加以密封,防止雨水流進洞內。 古樹生長與其生存環境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凡是生態系統健全、環境條件經人為措施得到改善的古樹均生長良好,即所謂“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因此,必須針對古樹衰老的原因,通過改善地下環境和加強地上保護使之復壯。地下復壯措施包括古樹生長地條件的改善和古樹根系活力誘導;地上復壯措施以樹體管理為主,除上述有效堵塞樹洞以外,包括樹體修剪、嫁接、葉面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 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城鄉建設規劃,要求在古樹群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古樹群生長的環境和風貌。北京市園林局為了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還通過衛星系統,對全市的古樹進行準確定位,將其納入城市規劃電子地圖。 苗木網,m.cqhuayin.com 實行檔案管理、掛牌保護北京市園林局對古樹當前的生長狀況和生存環境進行普查,為每株古樹拍攝了數碼照片,建立了包括樹種名稱、古樹級別、歷史背景、管理單位等詳細內容的電子檔案,編制了一整套古樹名木管理軟件。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古樹信息平臺,準確地了解每株古樹的準確位置、生長狀況,還可以在網上仔細瀏覽北京古樹的照片,查閱古樹的“身高”、“腰圍”,以及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從中享受護樹愛樹的無窮樂趣。 河北省張家口市把古樹保護列入議事日程,列為文物保護范圍,對古樹普查、建檔、定位、定級、命名、樹碑,并就古樹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專門下發文件,提出具體要求。 江蘇省邳州市境內古銀杏有傳說優美的姊妹樹、觀音樹,有盤根錯節、纏纏綿綿的聯姻樹,有被炮彈炸傷、死而復生的抗戰樹等許多古樹名木。為保護這些歷經滄桑的自然資源,邳州市把百年以上大樹全部登記造冊,實行檔案管理。他們把古樹編號,注明所屬人和承包人,在村鎮規劃和道路建設過程中,對古樹優先保護。經國家林業局批準,該市在古銀杏樹密集區建起我國首個國家級銀杏公園,并于2004年正式開放,使之既成為銀杏的保護區,又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湖北省安陸市從2005年6月份開始,組織林業、公安等部門對全市范圍內的所有古樹展開調查,就古樹的名稱、樹齡、級別等基本資料進行鑒別登記,建立檔案,輸入微機管理;同時,該市還把每株古樹的基本資料制成小卡片掛在古樹上。 遼寧省丹東市有16條用銀杏綠化的主干街道,共有銀杏樹4300多株。2002年春,丹東市對六緯路、九緯路、七經路、十緯路、青年大街的樹齡50年以上的銀杏樹進行重新掛牌并建立檔案;同時與臨街400多個單位簽訂管護責任狀,使古銀杏樹有了直接的管理員,可以得到有效的呵護。 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會江西省石城縣林業、財政、森林公安等部門和20多個社會團體聯合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會,為境內古樹名木保護事業提供資金援助。地處贛南山區的石城縣古樹名木繁多,其中156株具有較高價值的銀杏、金錢松、紅豆杉、古樟等古樹已成為基金會的首批救助對象。 實行古樹認養辦法2002年8月,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率先頒布了《天目山古樹認養辦法》,推出在保護區范圍內樹齡500年以上的銀杏、柳杉等古樹,供認養者選擇。此后,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相繼通過認養方式,融聚全社會力量,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999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建立銀杏保健檔案江蘇省泰興市為每株古銀杏建立保健檔案,林業部門定期派出技術人員上門服務,針對可能發生的病害,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專門撥出資金,為12株千年古銀杏建起了保護圍欄。 四、現代保護銀杏的美談佳話 北京石景山路402醫院大門處有兩株千年銀杏樹,正好處于地鐵施工線上。為保護古樹,當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設計人員重新修改了設計方案,使古銀杏仍保留原地。 2005年,江蘇省南通博物苑新展館建設時,規劃大師、兩院院士吳良鏞為了保護5株珍貴的銀杏樹,煞費苦心數次修改自己的設計方案,盡最大可能以“原地保護”的方式保留苑內的銀杏古樹。 江蘇省張家港市沿江高速公路為千年銀杏繞道折射出的環保理念同樣令人感動。該公路張家港段有4株高大粗壯的古銀杏樹,根據碑刻記載,這4株古樹中最老的一株植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另外3株樹齡也都有二三百年。2000年8月,張家港市鳳凰鎮小山村一位村民偶然看到沿江高速公路張家港段的初定路線圖,意識到它們的生長可能會受高速公路鳳凰互通立交橋影響。前來進行地基鉆探的工人則告訴該村民,4株樹中至少有2株要被鋸掉,另外2株的根系也會因為壓路機壓緊泥土而破壞,生長受到影響。這位村民連忙把情況反映給交通部門,交通部門多次派人前往小山村察看現場,最后調整了鳳凰互通立交橋的設計,保住了這4株古銀杏;附近的1株60多年的銀杏、1株30多年的香樟和4株30多年的水杉也因此幸免于難。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為保護湖北省隨州市洛陽鎮境內的古銀杏群落,孝襄、隨岳高速公路追加投資近億元的事跡在社會上傳為美談。2003年,孝(感)襄(樊)高速公路開工,工程指揮部發現原線路要穿過古銀杏群落。為保護銀杏,他們決定增加投資4200萬元,重新修改線路設計方案。隨(州)岳(陽)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時人們發現,根據公路原設計方案也要穿過這片古銀杏群。工程指揮部為此召開了環境保護咨詢會,痛苦而堅決地決定修改設計線路,繞行2公里,為此需增加投資5000萬元。為了一片古銀杏群落,兩次重大建設均一改往日遇山開路、過河搭橋的做法,突出環保優先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彰顯了時代的進步。 在浙江余姚大隱鎮章山村,有一株粗壯的銀杏樹,據說是宋朝吏部尚書汪大猷所植。由于建設水庫,這株800歲的銀杏樹被移栽到300米外的一個地方。早在2004年2月,浙江省內外林業專家曾會聚余姚,對這株古樹能否移栽進行了論證,并得到了國家林業局審批同意。施工隊伍準備了兩臺承重分別為300噸和180噸的吊車,將已經小心打好包的古銀杏樹用鋼制支架托著,吊起來放上一輛有56個輪子的液壓平板車,根據路面一路調整著升降,將古樹運到300米開外,僅僅銀杏的“搬家”費就達160萬元。 中國苗木網,m.cqhuayin.com 隨著政府部門對綠化的重視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地建設工程為古樹名木繞道的事例已屢見不鮮。更有賢達之士為保護古銀杏而無私奉獻,不計得失,成為新時代護樹楷模。 河南省鹿邑縣老莊鄉孫營村有一株漢代古銀杏,村民自發成立了管護小組,固定專人看護。浙江臨安市一退休林業干部主動投資并發動群眾出錢出力,搶救一株瀕危古銀杏,受到當地政府表彰。安徽省蒙城縣岳坊鎮的曠野里,有一株古銀杏。1995年春,村民徐鳳臺在征得縣文物部門和鎮村同意后,自籌資金,在古銀杏樹周圍建起圍墻、搭起看樹房,和妻子一起日夜看護古樹。湖南省瀏陽市柏加鄉雙洲村有一株古銀杏,高20多米,據說樹齡在600年以上。珍貴的樹木不僅引來了不少觀光者,也引起了一些貪利小人的野心,幾次要購買此樹,村民們不得不自發組織起來,輪流看管,共同保護這株被村里人稱為“鎮村之寶”的古銀杏。 在山東高密大地上,生長著銀杏、國槐、柏、松、黑檀等眾多的古樹。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當地一位叫李儲坤的政協委員對這些古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深入鄉村,對全市境內的古樹名木情況進行考察,發現有的古樹因無人管理而遭受破壞,有的樹底出現枯空洞穴,有的樹皮脫落、枝殘葉凋,幾乎枯死……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于是,李儲坤撰寫了一個關于保護古樹名木的提案。市政府為此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古樹名木管理意見的通知》,并組織人力為全市178株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編號掛牌,修建圍欄。如今他雖年已六旬,身患殘疾,走起路來腿腳不便,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古樹名木的那一份獨有的情懷。多年來,他走遍了高密境內的900多個村落,把每一株古樹都畫下來,并整理出古樹與名人、古樹與歷史、古樹與傳說等文章200多篇,其中《生死樹》等銀杏故事在多家報刊發表。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總起來看,銀杏生態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整個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現狀而言,仍處在起始階段,同時也是大有作為的階段。因此,有志于銀杏文化建設、關心銀杏事業發展的機構和國民應以實干的精神,靠點滴的工作,積極推動銀杏生態文化的建設,為創造更加適宜于人類生活的美好環境而竭心盡力 |
上一篇:白果姑娘的故事 下一篇:“天下銀杏第一縣”的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