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銹病的癥狀發生與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3-07-28 07:23 |
根據農業部近期通報和河南省專家分析會商的結果,預測今年小麥條銹病將在我省偏重發生,其中豫南、豫東部分地區甚至有大流行的危險。 今春小麥條銹病將大面積發生,對此農業專家和農易農業技術小組建議在3月底前,應對小麥條銹病大面積普遍防治1~2次,以控制條銹病大流行。 在4月根據情況進行防治,因為此時為灌漿乳熟期,要保證植株和葉片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功能葉劍葉感條銹病,對產量的影響也較大。我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銹病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危害,現將小麥銹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小麥銹病的種類及為害癥狀: 小麥銹病,又稱黃疸病,可分為條銹、葉銹、桿銹三種類型,銹病是氣傳性病害,可隨風向麥區進行遠距離傳播為害。 條銹主要為害小麥葉片,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穗部。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排列呈虛線狀,鮮黃色,孢子堆小,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狀孢子。 葉銹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桔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較正面的小。 999苗木網,m.cqhuayin.com 稈銹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面都可出現孢子堆,而葉背面的孢子堆較正面的大。 2、病原菌形態特征: 條銹菌夏孢子單胞,球形,表面有細刺,鮮黃色,孢子壁無色,具6~16個發芽孔。冬孢子雙胞,棍棒狀,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稍縊縮,褐色,上濃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葉銹夏孢子單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細刺,橙黃色,具6~8個發芽孔。冬孢子雙胞,棍棒狀,暗褐色,分隔處稍縊縮,頂部平,柄短無色。 稈銹夏孢子單胞,長橢圓形,暗橙黃色,中部有4個發芽孔,胞壁褐色,具明顯棘狀突起。冬孢子雙胞,棍棒狀或紡錘形,濃褐色,分隔處稍縊縮,表面光滑,頂端圓形或略尖,柄上端黃褐色,下端近無色。 3、發病特點: 銹病喜濕,在下雨,結露,或有霧的天氣條件下容易發生。銹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麥為主的麥類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當夏孢子落在寄主葉片上,在適合的溫度(條銹1.4-l7℃、葉銹2~32℃、稈銹3~31℃)和有水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芽管,沿葉表生長,遇到氣孔,芽管頂端膨大形成附著胞,進而侵入氣孔在氣孔下形成氣孔下囊,并長出數根侵染菌絲,蔓延于葉肉細胞間隙中,并產生吸器伸入葉肉細胞內吸取養分。菌絲在麥葉組織內生長15天后,便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每個夏孢子堆可持續產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這些夏孢子可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銹病在秋季或春季發病的輕重主要與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種面積大小關系密切。一般來說,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種面積大,菌源量大,銹病就發生重,反之則輕。 4、防治方法: 4.1.農業防治: 4.1.1.選用抗病小麥品種是防治小麥銹病的基本措施。小麥不同品種對小麥銹病的抗性差異很大,可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小麥品種,如冬小麥“伊農18號”。在新源縣鄉鎮的同一地塊內種植的“新冬18號”、“伊農18號”2個品種中,“新冬18號”發病重、發病面積大,而“伊農18號”只有點片發生,表現出很強的抗病性。 4.1.2.小麥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 4.1.3.搞好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 4.1.4.銹病發生后,適當增加灌水次數,可以減輕損失;在土壤缺乏磷、鉀肥的地區,增施磷、鉀肥,也能減輕銹病為害;銹病常發區,氮肥應避免使用過多,以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銹病為害。 5、藥劑防治: 5.1.種子處理:在冬小麥播種前,可對麥種可進行種子包衣處理進行預防,每100公斤種子用適樂時150-200ml+敵委丹200ml進行種子包衣處理。種子處理劑適樂時、敵委丹對冬小麥雪腐病、雪霉病及銹病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999苗木網,999miaomu.com 5.2.大田防治:秋季在降雪前及時進行噴藥預防。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100克,或20%粉銹寧乳油50-60克,或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80-100克,兌水噴霧;在早春冬麥撥節前,結合化控及孕穗期的葉面追肥,加入適量的粉銹寧進行噴霧防治。冬小麥生長中后期及時觀察,發現病情時,及時加大用藥量進行噴霧治療。 (記者 不詳) 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虎皮蘭的繁殖 下一篇:剪枝得失三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