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害 1、棗瘋病:該病為中國棗樹上一種嚴重病害。發病樹很少結果,所以病樹又稱公棗樹。發病三、四年后即可整株死亡。一般于開花后出現明顯癥狀,主要表現為花變葉和主芽的不正常萌發,造成枝葉叢生現象。該病主要通過嫁接傳染,蟬類也是傳播媒介。 防治措施:⑴徹底挖除重病樹及其病根和病根蘗,修除病枝并集中燒掉。對輕病樹落葉前剪去病枝,萌芽前在分枝基部進行環剝,防止病菌原體隨樹體養分運行,并用四環素、土霉素(1000萬單位)等注射或灌根。⑵培育無病苗木。⑶選用抗病品種和砧木。⑷育苗時接穗和嫁接工具有1000PPM(1000mg/L)鹽酸四環素浸泡30分鐘消毒。⑸加強果園管理,增強樹體抗病能力。 2、棗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初期在葉背散出淡綠色小點,漸變淡灰褐色,以后病斑突起呈黃褐色,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堆,在與夏孢子堆相應的葉表邊緣發生不規則綠色小點,使葉面成花葉狀,漸失光澤,最后干枯脫落。常在每年多雨季節的6-8月發病。 防治措施:⑴冬季徹底清除落葉,集中澆掉或深埋,以消滅菌源。⑵7月上旬和8月上旬發病高峰期各噴一次1:2:200倍波爾多液,以控制病害發生。發病期亦可噴1000倍粉銹寧。 3、棗炭疽病:主要危害果產,也侵害棗吊(結果枝)葉片等綠色器官。果實染病后,果面最初出現淡黃色小漬狀斑點,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的黃褐色斑塊。中間凹陷,后期病斑進一步擴大連接成片,造成果實早落。葉片受害后變成黃色而早落,有的呈枯焦狀懸掛枝頭。初侵染從花后幼果開始,白熟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引起大發生。 防治措施:⑴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枯枝老棗吊的殘果等,以減少病源。⑵在棗果進入白熟期,噴75%百菌清800倍液2-3次(10天一次),也可結合防治棗銹病,噴1:2:200倍波爾多液。 4、棗裂果病:此病為生理病害,北種南引最易發病。果實接近成熟時,如連日陰雨,果面即開裂,果肉外露,腐爛變酸,失去食用價值。裂果原因主要是:紅棗成熟期含糖量增高,果皮彈性降低,由韌變脆,陰雨天過多地吸收入份后使果肉膨壓加大,致使表皮破裂,同時裂果與品種有關,果肉彈性大,角質層和果皮薄的品種易裂果。另外缺鈣、鉀也可加重裂果程度。尤其久旱后突降暴雨最易引起裂果。 防治措施:⑴合理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利于雨后果面迅速干燥。⑵干旱時灌、雨天加強排水。⑶7月初開始每10-20天噴1次300mg/L氯化鈣 0.2%磷酸二氫鉀(KH2PO4)水溶性,可明顯減輕裂果。⑷適當增施鈣和鉀肥。⑸對裂果品種提前至白熟期采收。⑹選栽抗裂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