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籽象的危害與防治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15 10:50 |
草木樨籽象的危害與防治--分布與危害 以幼蟲為害苜蓿和草木樨種子而得名。我國分布在新疆、甘肅。籽象主要以幼蟲蛀食苜蓿、三葉草、草木樨等的種子,成蟲啃食葉肉,為害花蕾和花器。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3—2.4毫米(不包括喙),體灰色,喙長明顯短于前胸背板,復眼不突出于頭部的輪廓。胸部鱗片較窄,末端較尖,以白色為主,兼有黃色。在鞘翅縫合處有較大的白色鱗片組成的條紋,胸足基節、轉節、腿節均為黑色,腔節和附節為棕色。雄性前足腔節內側近基部2/5處有一刺突。腹部第二腹片向后延伸更多,超過第三腹片,并略蓋住第四腹片的前沿。
發生規律 籽象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豆科牧草茬地里,2—5米的土表越冬。春季苜蓿萌發后,越冬成蟲出墊取食葉肉,隨苜蓿孕蕾,雌蟲卵巢發育成熟。5月下旬產卵,卵期8—15天,幼蟲期約20天。6月下旬老熟幼蟲在土中作土繭化蛹,也有少數在枯枝落葉下不作土繭化蛹者,蛹期5—15天。7月上旬羽化出新一代成蟲,仍留在土繭內,直至越冬。春季氣溫11℃以上時,越冬成蟲出土取食葉肉,嚴重時,僅留葉脈呈網狀。孕蕾后,轉而咬食花營和花器,結莢時,成蟲自植株下部轉至上部,且常向別的苜蓿地遷飛。雌蟲產卵于幼嫩豆莢內,大部產在外縫上,一莢上產卵1—4粒,以1—2粒為多。幼蟲孵化后,蛀入種籽內,蛙孔直徑。0.15—0.2毫米。幼蟲在豆莢內可自由爬行,1頭可咬食2—4粒種子,并以黑色糞便填充其中。幼蟲老熟后,將豆莢殼咬破一孔落入土中,其孔徑為0.5—0.6毫米。 999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法 (1)疏松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發前和地,可疏松土壤,減少水分蒸發,加速苜蓿的生長。 (2)輪作:作干草用與留種用苜蓿應交替進行。一般將第二茬苜蓿作留種用,可減少受害。 (3)早割:受害嚴重時,可提早收割并低割,留茬不超過4—5厘米。割下的苜蓿盡快運出田外,以消滅幼蟲和卵。 2.化學防治 (1)藥劑防治的適期: ①為了保護天敵,可在早春成蟲出墊尚未產卵,天敵還未活動之前施藥;或秋后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藥,以降低越冬蟲口。 ②為保護傳粉昆蟲,應避免在花期噴藥;或者在早上6小時前,晚上傳粉昆蟲不活動的時間施藥。 (2)防治指標:據國外資料,幼蟲,每昆蟲網8—10頭,或植株的芽和葉子受害率達25%—30%時,應采取防治措施。 (3)施藥方法:①50%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③50%可濕性西維因400倍液。 |
上一篇:狗牙根草坪白化病防治 下一篇:草坪地下害蟲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