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樹的形態與習性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苗木資料 > |
來源:未知 作者:liuqiaozhu 發布時間:2013-04-28 11:01 |
![]()
烏桕(學名:Sapium sebiferum)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長3-8厘米,寬3-9厘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脈6-10對,纖細,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2.5-6厘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則的細齒;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藥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內;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1-1.5厘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后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
烏桕樹應用于園林中,集觀形、觀色葉、觀果于一體,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種子黑色含油,圓球形,外被白色蠟質假種皮,可制油漆,假種皮為制蠟燭和肥皂的原料,經濟價值極高。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龍門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于錦屏山、白靈山東坡。
烏桕喜光,喜溫暖氣候及深厚肥沃而水分豐富的土壤,耐寒性不強,年平均溫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強,沿河兩岸沖積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質紅壤、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以深厚濕潤肥沃的沖積土生長最好。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能耐短期積水,亦耐旱,含鹽量在0.3%以正氣。壽命較長。一般4~5年生樹開始結果,10年后進入盛果期,60~70年后逐漸衰老,在良好的立地條件下可生長到百年以上。烏桕能抗火燒,并對二氧化硫及氯化氫抗性強。
烏桕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桕蠟”,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級香皂、蠟紙、蠟燭等;種仁榨取的油稱“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等用。此外木材白色,堅硬,不翹不裂,紋理細致,可作車輛、家具和雕刻等用材。葉為黑色染料,可染衣物。根皮治毒蛇咬傷。白色之蠟質層(假種皮)溶解后可制肥皂、蠟燭;種子油適于涂料,可涂油紙、油傘等。
本文來自999中國苗木網http://m.cqhuayin.com
|
上一篇:櫸樹的習性與特征 下一篇:雪松的習性與價值 |